近日,潮流零售企业KK集团否认了此前媒体对于其上市的猜测。此前,有媒体报道称,KK集团拟赴港上市,初步计划集资5亿美元,最快年内递交上市申请。
尽管否认了上市传闻,但KK集团自2015年成立起,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去年8月E轮融资更是高达10亿人民币,其中不乏CMC资本、黑蚁资本、洪泰基金等投资方。但是反观KK集团最新对外融资给出的财报数据,2019年集团全年营收约为6.4亿元,净利润只有575万元;2020年1月至10月的营收为17亿元,净利润732万。
连续五年来,KK集团不断创造出较高热度和流量,逐步成为新零售领域现象级爆红企业,但是反观其利润率,却不免让人疑惑,KK集团的前景如何?
图:KK集团近五年来的发展途径
图:KK旗下品牌微博话题热度
依托消费者创造流量,变现却并非易事
KK集团是国内主打进口品集合的连锁精选品牌,所售品类包括进口美妆、环球零食、海外文具、潮流饰品、良品家居及实用日杂等。成立五年来发展快速,其旗下拥有国内最大进口品连锁集合品牌KK馆、主打精致生活集合是新一代连锁主力店品牌KKV、国内首家彩妆集合连锁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和全球潮玩集合品牌X11。这一系列品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有着较高的热度和流量,成为了年轻用户颇受追捧的网红店。
为何同样是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传统零售很难形成KK集团这样的热潮呢?而类比其它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这样的热潮又可以持续多久?我们大概可以从KK集团创始人兼CEO吴悦宁所提出的对于零售本质的总结窥探一二,即“人、货、场三个维度还是零售的本质。”KK集团在这三大维度上做了怎样的创新改变?而此番革新又是否全然利好?
“就是逛街时觉得商店很好看,想进去看看,然后顺便买一些东西。”“小红书上面很多人推荐打卡呀。”在KK集团旗下品牌店进行消费的顾客们对记者如此这般说。由此可见,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并不再仅仅因为“需要使用”而去进行消费行为,他们会因为“颜值”、“推荐”以及“社交活动”等诸多因素而进行购物,且乐于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传播。
为了抓住新时代消费者的这些心理特质,KK集团旗下的品牌店都拥有较高的颜值,符合年轻人的流行审美,无论是空间布置还是商品陈列是会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最终使得其线下品牌店在流量时代抓住了客户的眼球,成为了年轻人“打卡”心头好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店铺。
但当下热点总是瞬息万变,创造一时的风潮并不难,想要维持“网红”名头并持续实现流量变现却并非易事。比如同为引领潮玩市场、主打盲盒产品的泡泡玛特,热度流逝,股价已从年初的107.34港币跌至了目前的72.75元。此前据报道称,广州北京路的KK品牌旗舰店,便在开店仅仅两到三个月后业绩便打了对折,从200万下跌至100万,再加上高额的门店租金55万和运营费20万等,每月还要亏损几十万。Z世代的消费心理难以简单读懂,消费风向转变也较为迅速,KK集团如何应对,将决定了其是否可以长足占领市场。
货品是零售的内核,选品却难突破瓶颈
单纯凭借着吸睛的外在颜值,KK集团会实现长远稳健发展吗?从近几年来不少网红店接二连三涌现又消失,我们便可得出答案。消费者虽然会被流量热度以及“颜值”所吸引,但最终决定其进行消费行为且长期愿意买单的只能是产品本身。不然,即使再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再具备艺术气息,也只能沦为消费者单纯的“打卡圣地”,而无法成为成功的零售场所。
KK集团也意识到了将流量高效转化,靠的还是产品,因此在产品这一块儿先是采取买手制,由拥有多元背景的买手团队对于市场上的新产品进行挑选,决定是否进入门店进行测试销售。再又数据来决定产品是否进入采购白名单,进行全店铺销售。
这一系列的选品流程看似即多元又客观稳妥,但实则KK集团在选品类别上与其他集合店还是存在较高重合度,并无特别的差异。店面急速扩张带来的大量SKU高额成本,也一定程度上造成KK集团盈利一直下滑,造血能力并不出色。
创新新零售渠道,融资背后是利润不足
在抢占渠道这一方面,KK集团确实有所创新,不同于以往传统零售渠道,其重心没有选择先抢占C端用户即消费者和个人用户,而是选择先抢占B端用户即品牌和供应商。其与品牌供应商的关系上,也不再是传统零售所采用的方式,采用了买断制,向品牌供应商直采且不再收取后台费用。
这一渠道模式的创新,对于双方有利好方面。比如,品牌供应商的销售运营成本降低,由于买断制的实施,相较于传统零售商超模式,这样做账期较短、销售不佳的商品也不会退回给供应商。同时,KK集团尽可能直采,略过层层代理,也使得品牌供应商可以通过数据更直观了解到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而KK集团拥有了更低的采购价,吸引到了大量的新品牌,且这些品牌愿意为其定制产品和独家产品。
KK集团认为这一模式的创新也解决了传统零售模式下,品牌与渠道的矛盾,即品牌求新品,渠道求爆款。KK集团不但用数据说话销售爆款,也促使品牌为其创造新品。但供应商是否就真的可以助力KK集团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品牌形象?销售爆款又如何突出自己销售渠道的优势?依然是KK集团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尽管KK集团对于上市的消息未做过多回应。但自2015年成立起,其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2020年8月E轮融资更是高达10亿人民币。可这似乎也是KK集团面临利润亏损后为解决成本问题的方法,而这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比如资金紧张、库存积压、门店规模大涨带来的高额租费。同时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莫测以及转瞬即逝的流量,还有无法和其他零售商超产品形成壁垒等等原因,都是KK集团面临的一定局限和困境,仅靠融资并非长久之计。
奥一新闻 见习记者 刘婕
记者 麦妙钿
编辑:麦妙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