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1869万人次采样:广州全城核酸检测背后的基层组织力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6-08 16:45

微信图片_20210607174750.jpg

在本月5日南沙、增城、花都、从化宣布全区测核酸之后,加之此前已经陆续执行全区检测的区域,拥有1800万常住人口的广州,正在开展一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城检测,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对全市社会管理和基层组织能力的大考验。

在全市70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内,先后布置起2554个社区大规模核酸检测点,它们既要能覆盖到从化花都的每一个山村,也不能遗漏白云海珠的每一个城中村,还要囊括人流货流高度混杂的各种专业市场。

每个点要配备一定数量医护人员进行采样,还要有相应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各种志愿者进行辅助;此外,每个点需要配备帐篷、铁马、喇叭、风扇、现场指引等物资。

此前,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进行了全员核酸检测,武汉检测了近1000万人次、青岛和石家庄分别检测了超过1000万人次。和这些城市不同的是,广州的市情更为复杂,而且这一次的对手是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新冠病毒。

据官方数据,在4日-6日这三天里广州累计核酸采样1869.67万人次,已经基本等同于全市常住人口的量级。

这说明广州的基层组织运作在应急状态下做到了高效有序。由于目前广州新增感染病例均是通过密接排查和社区核酸排查发现,而快速进行这场全员检测,将有利于广州实现尽早发现感染病例、尽快切断传播链条、掌握防控主动权。

微信图片_20210607233843.jpg

做核酸检测采样。南都记者钟锐钧摄。

医护人力保障

约18万广州医护人员为班底

统筹调度省、市、区医护互相支持

去年广州市卫健委公布的全市医疗资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550个,卫生技术人员17.7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23万人,注册护士8.25万人。

这是目前全市医护人员的总家底。

而在6月7日上午举行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陈斌通报,截至她通报时全市11个区设置采样点2554个,采集单元11711个,累计34657名医务人员参与了采样工作。在近三天的核酸大排查中,全市累计核酸采样1869.67万人次。

拿广州当前卫生技术人员17.78万人的家底跟上述数据相比较,在目前广州全市全员核酸检测中,医护人员的人力保障覆盖面大致是够用的,而碰到需求瞬间井喷的特殊情况下,则需要科学的医护人力调度作为支援。

由于广州11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时序有先后,最早动手的荔湾是在5月26日,最晚动手的从化、南沙等区是在本月5日,这期间10天内,广州只有部分区域处于全员检测的状态,这也为全市医护人力调配提供了机会,事实上广州也是这么做的。

在5月底广州只有部分区进行全员检测时,其他兄弟区的医护人员对此进行了大力支持。

例如,5月28日,黄埔区派出100名医护人员支援荔湾核酸采样;5月30日黄埔区又派出200名医护人员前往海珠支援核酸采样。而在5月28日佛山市禅城区进行核酸检测时,来自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00多名医护人员就坐着大巴前去支援。

而在本月5日南沙、从化等四个区同时宣布全员检测核酸之后,瞬间增加的核酸检测需求也及时获得了省卫健委的调配支持。

应急响应预案

大规模核酸检测演练

帮助各区基层快速启动

在本次广州全城核酸检测正式开展之前,去年底和今年早些时候,在当时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下,全市及部分区和街道都曾经开展了社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应急演练。多位街道社区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此前的演练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今年2月6日,广州市举行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就包括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组织指挥、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等6个科目。当时广州就专门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能力,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广州实验室的作用,切实提高市、区级基因测序能力。

而在区层面,2020年12月26日,番禺区专门以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进行一场演练。在这次演练中,番禺区各部门、镇街提前选好核酸检测采样场地、做好物资和工作队伍保障;各部门之间与各镇街之间的工作机制也得到检验,确保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和核酸检测全覆盖。

5月29日,番禺区洛浦街南浦岛全岛封闭核酸检测,共设置了12个检测点,并在48小时之内高效有序地完成了全岛16.5万人的检测任务。

洛浦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在当时那种紧急状态下,全体工作人员很快就把检测需要的组织保障、物资保障、场地保障和宣传保障方案拿出来了并且逐一落实到位布置到具体人。

黄埔区的提前演练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月4日黄埔区防疫指挥部发布全员检测的公告前,当时黄埔区根据全市疫情的动态变化,提前在本月1日开展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演练,专门理顺黄埔各社区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全区有关部门、各街镇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统筹协调、组织发动、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

最终在本月5日全区正式开始检测时,各个街道社区检测点的现场布置基本上都沿用了演练时的工作方案:现场设置了信息登记区、采样等候区、采样区、物资暂存区、样本收集区、隔离区等,工作人员现场引导居民依次有序经过各工作区域,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的间隔要求,排队居民提前扫码登记个人信息。

白云区有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白云区是本月4日宣布全区测核酸,但是在6月2日的时候,街道就把社区干部组织起来进行培训,画现场图跟大家讲解,从场地选址到现场行人流线到排队人群的隔离距离管控,各种细节都提前明确到位。

该负责人有过多次大型活动组织经验。她还提前联系了第三方大型活动策划公司介入,现场的帐篷摆设、铁马隔离分区、现场指引等都让有经验的人来做,最后在槎龙公园检测点的现场组织基本实现了预想的结果,“整个居民轮候队列像做课间操一样,横平竖直,真的很难得。”

pic_859200

海珠体育中心核酸检测采样点。南都记者 何玉帅摄

基层社区支援

挂点干部、党员先锋队

以及青年志愿者驰援一线

在全市各核酸检测点,基层工作人员需要辅助现场的医护人员完成采样检测。每个核酸检测点大约需要数倍于医护人员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辅助,工作内容包括搭建场地、维持现场秩序、为居民提供指引等。各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先锋队志愿者(红马甲)和青年志愿者等迅速集结,补充基层人才缺口。

在市党政机关层面,5月21日荔湾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市直机关工委很快发出倡议,由80个机关党组织迅速组建了1600人的党员突击队,参与到荔湾和越秀等11个街道社区检测点的疫情排查、物资保障等工作中。

而市国企层面,市国资委党委也组织市属国企成立党员突击队55支、后备队伍27支,总规模达3500人,迅速驰援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

日常工作中的党政干部基层挂点机制也发挥了作用,市党政干部带动区、镇街干部下沉社区一线,确保每个社区和村都有党员领导干部挂点。在荔湾、海珠、越秀等重点区,区、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到所联系的基层进行蹲点,确保每一个核酸检测点都有一名区级领导带队、一名镇街领导专门负责。

全市青年志愿者也源源不断地补充了进来。

在共青团广州市委的部署下,目前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发动全市志愿驿站等组织,广泛招募志愿者参与到各区核酸检测点的服务中。

统计数据显示,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托市-区-街(镇)-村(居民)四级联动机制,采用“接单式+抢单式”调度集结方式,接收各区团委提出的具体岗位需求,向志愿者储备队发单派任务,截至4日全市各区已储备志愿者2.3万人,调度了7.4万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属地防疫志愿任务,服务时长超46万小时。

目前,广州市各区团委仍在招募储备志愿者,每位志愿者上岗前要核查穗康码、观看防疫培训微课堂、接受医护人员的培训,学习规范的工作流程,在结束服务后进行免费核酸检测,消除后顾之忧。

微信图片_20210607234334.jpg

白云区握山小学的学生们牢记“间隔一米线”。

pic_882591

6月1日,在广州荔湾区白鹤洞街道一小区楼栋大堂,业主组成的配送志愿者合影留念。新华社图

上月26日荔湾区率先宣布全区全员核酸检测

上月30日,越秀区、海珠区跟进全员检测

本月4日,番禺区、白云区、黄埔区、天河区宣布全员核酸检测

本月5日,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花都区宣布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至此,11天内广州全市11区已经陆续执行全员核酸检测。根据全市各区已经发布的全员检测公告和各个检测点的官方信息,南都记者进行了一番数据分析,试图窥探这一场紧急行动背后的基层执行细节。

数量分布

白云、天河检测点最多

七普人口数据成为辅助

目前公布的检测点数量看,各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和辖区面积是设置检测点数量的重要依据。

根据南都记者向各区官方搜集的相关数据,常住人口数量和辖区面积在全市排名都靠前的白云区是检测点设置最多的区之一。为了覆盖更广的面积和更多的人口,白云区在79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设置了近400个检测点。人口大区天河在前后两轮全员核酸检测中也一共设置约400个检测点,数量和白云大致持平。与此类似,人口在全市排前列、面积排第三的花都区也设置了较多的检测点,数量约390个。

微信图片_20210608010054.jpg

在南都记者采访中,一些街道负责人就解释说,在考虑设点位置时会预先考到了社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尽量以居民步行20-30分钟路程以内为宜,特别是刚刚完成的全国人口七普数据给了街道和社区提供了最新最准确的评估依据,为检测点的科学分布提供了很大帮助。

此外,新出炉的各街道社区七普数据还立即被拿来当作各区检测人口的底数,尽量确保本次大规模检测做到“应检尽检”。

白云区松洲街松北联社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松北社区七普数据是24000多人,其中本地户籍大约3000人,还有社区辖区内的一所学校不到3000人,剩下的19000多人都是出租户,社区出租房屋登记在册的人数也是19000多,两个数据是都打通的。

为了不遗漏出租户,街道在核酸检测的时候已经在整个社区的公众群,出租屋屋主群、网格群、安全生产群等群里发公告,另外社区工作人员拿着小广播,喇叭在村子里面喊人去检测检测的时候社区人员凭票进场,户籍人员是红色检测票,非户籍人员是黄色检测票,最后根据检测票的数量看有没有人遗漏,确保社区每个人都检到

而在本次新冠病例确诊人数最多的荔湾区,全区核酸检测执行得更为严格,有街道也是对照着社区七普人口数据作为底数进行核查的。

在沙面街道核酸检测点,排队居民从测温区进入信息采集区前,都有派出所民警逐一扫描身份证,将居民的信息与派出所的信息匹配,这样就能知道有哪些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没有做核酸检测,后续要对其上门劝导,确保应检尽检。

微信图片_20210607233410.jpg

海珠区大塘社区,检测点设在了村里的李氏大宗祠。南都记者 黎湛均摄

选址地点

社区运动场和街头公园成主流

祠堂、驾校教练场也都利用上

为了容纳大量居民排队并满足排队间隔,各区选择检测点时必须找到足够宽敞平整的公共空间。全市约2554个检测点中,布点最多的是各种学校操场、社区运动场、社区活动中心和街头公园。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广州在品质化城市建设中兴建的一些社区口袋公园就正好派上了用场。例如,越秀区洪桥街的一个街头口袋公园就成为该街一个检测点,而该公园是去年越秀推进容貌示范社区建设中落成的。

而在没有类似社区公共空间的地方,基层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想尽一切办法,将街头巷尾的开敞空间翻出来利用。高架桥下的空地、村祠堂、货运场、美食街、驾校教练场都成了临时检测点。

在越秀区东沙角社区,检测点就设在附近高架桥下的空地上,地方宽敞且有遮挡物,可以避免医护人员忍受日晒雨淋,还能在现场比较宽裕地设置不同的检测通道,为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

而在海珠区大塘社区,由于找不到运动场和社区公园,社区人员最后把检测点设在了村里的李氏大宗祠,这个检测点也是全市少数几个设在祠堂的选址。

“其实疫情开始的几天,我们(街道办、村社)都已经有所准备,原计划需要征用来测核酸的地方是另外一个老祠堂,但到最后落实的时候看天气预报有暴雨,而老祠堂是文保建筑,又鉴定为危楼,最终还是调整方案,把点设到修葺过的这个大宗祠来。”大塘经济联社二社社长李焯文介绍说,决定用祠堂做临时检测点的时候,村民也主动和族中长老沟通,取得老人家同意之后才开始布置,在检测期间祠堂内十个检测工位全开,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江海街道的检测任务。

核酸检测现场那些基层小技巧


“混检”:全城核酸大排查,采取的是5合1“混检”(10合1“混检”)。混检,指的是将采集自5人(10人)的5支(10支)拭子样本集合于1个采集管中进行核酸检测的方法。如果这一组检验结果显示正常,那就5(10)个人都没问题;一旦这一组显示异常,那就5(10)个人再追踪,然后重新检验。自去年以来,该技术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推广至全国的疫情防控筛查。“混检”使广州全城核酸大筛查得以高效运作。


“三分制:即分区域、分批次、分时段的排队检测办法。南都记者在荔湾参加了多轮核酸检测,采样前,会先收到居委发出通知,提前知晓自己的检测时间,以此避免人员过渡集中。天河在采样布点上采取“现住址+就近采样”原则进行:辖区户籍人口、来穗人员被合理划分区域和采样时段,组织引导辖区居民分时段、就近前往采样点,做到忙而不乱、科学有效。


“栋长制”:白云区同和街根据自身外来租户多的特点,设置了一个 “栋长制”。所有的二手房东都在“栋长制”的群组里,然后由他们扩散通知给各自的租户。为了所有出租屋租户的健康,“栋长”们都积极督促所有租户做核酸检测。大声公(扩音器)助力,现场反复播放核酸检测点的位置和排队情况,方便居民自行选择前往。


“上直播”:为方便街坊更好掌握核酸登记排队情况,做到错峰检测,本月1日下午,荔湾区耀华社区工作人员开始用手机直播现场情况。直播在“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开展,居民通过输入居住地址登录,即可进入社区直播间。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化身主播,在现场不断用普通话和粤语播报取号进度,居民可在直播间和工作人员实时互动。


出品:南方都市报广佛新闻部

策划:裘萍

统筹:南都记者  魏凯 江英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冯芸清 蒋模婷 郑雨楠 莫郅骅 代国辉 王美苏 夏嘉雯 李宛真 任磊斌 实习生 梁思华

222.png


编辑: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同心抗疫 守护家园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