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阳日报》,6月15日,抗美援朝战争特等功臣、电影《上甘岭》“连长”一角的原型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南信阳逝世,享年95岁。南都记者获悉,张计发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离休后,他与病痛作斗争,不辞劳苦地走遍全国各地做革命传统报告;他所写的《一个苹果》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2019年,张计发被河南省军区授予“先进离退休干部”称号。
张计发。
张计发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26年出生于贫困农村家庭。不到20岁时,他志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其后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随部队从中原地区转战长江和两广地区,解放了广州、江门、新会等地,因表现英勇,多次立功受奖。
1951年,他又从辽宁省丹东市跨过鸭绿江挺进朝鲜,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的身份,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他和一百余位战友以血肉之躯抵御美军飞机大炮的猛攻,历经43天的死守、反攻,顽强地赢得了战役的胜利。而志愿军却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孙占元拉起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张计发幸存了下来,但左手被炮弹炸到,小拇指少了半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计发所带领的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张计发荣立一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这段史实拍摄的故事片《上甘岭》上映。伴随着脍炙人口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插曲《我的祖国》,影片中多位战斗英雄的形象,在一代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其中的英雄连长“张忠发”,正是以张计发为创作原型。
1966年,张计发因病离开部队,来到河南省军区下辖的信阳军分区干休所,此后长年在信阳生活。他始终认为,自己不是英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让更多人记得我们牺牲的战友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离开部队后唯一可做的贡献。”因此,尽管多年来病痛缠身,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个省份,深入学校、工厂、企业、部队做革命传统报告,特别是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空前悲壮,又无比辉煌”的上甘岭战役。他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一个苹果》,也被选入小学课本,讲的是上甘岭阵地中,八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整整七天没有喝到一口水,却互相推让一个苹果的故事。
影史经典电影《上甘岭》中,“全连分食一个苹果”的画面。
张计发认为,把年轻的一代人教育好了,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白流。因此后半生在教育的“阵地”上,他也以“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被国家关心下一带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2019年被河南省军区授予“先进离退休干部”称号。
张计发一生没有忘记牺牲在上甘岭的战友们,及至晚年他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亲自到朝鲜去祭奠。“我这辈子,就是在替他们而活,替他们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