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扎根大山做科研十载:“看到了大自然的回馈”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6-23 17:27

南都讯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到2025年,广东要完成南岭国家公园主要建设任务。南岭有望成为广东首个国家公园。

就在南岭的崇山峻岭之中,行走着这样一群“80后”,他们做样方调查、监测动植物,十年如一日。旁人看来的寂寞、单调,在他们眼里却是珍贵。他们说,在这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回馈,看到很多都市人看不到的东西。而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个人喜好的契合,实属难得。

_ZJ_0033.jpg

行走在山间的“80后”们。

野外样方监测带着砍柴刀开路

在南岭山道的某一段,随处可见路边的树上都绑着一个小铁牌,写着编号,还附有一个二维码。

这个小铁牌,是南岭树木的“身份证”。

“特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都要绑上小铁牌,前一段时间,在划定的20公里之内,大概绑了13万棵树,”广东省乳阳林场林业高级工程师张家栋说,接下来,还会请植物专家来一一辨别,把信息录入二维码。“我们想要认识这片样本里有多少类植物,通过每隔一定的时间去量一下它们的树高,看看他们的生长速度。还包括它的土壤,成分有什么变化。”

行走山林,监测动植物样方,是张家栋的日常生活之一。2007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南岭工作,从此与这片大山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打交道。

初入茫茫大山,张家栋坦言一开始有点不习惯:整日面对山林,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常遇危险。

“我们进山,除了带上监测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带着防虫的一些药品。深山老林里面,很容易遇到蛇虫鼠蚁。”如今,手机也成了必备之物。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可以看地图,也有指南针的作用。

“还有砍柴刀,也是必备之物。我们去山里,并不都走大路,有地方面没有路,我们就要用柴刀砍出一条路来,”张家栋笑称,在山林中做调查和监测,既是脑力劳动,也是对体力的考验。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些同事去往深山做样方调查,结果迷了路。“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转来转去,每次都又转回原点。”幸亏有一个人的手机还有信号,打了求救电话,大家都去寻找,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寻回这几个同事。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秤架管理处林业工程师刘宗君和张家栋一样也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一次,刘宗君独自一人在野外做监测。当他双手紧紧抓住一块岩石,双脚使劲往上登,想要攀上一块岩石的时候,无意中低了一下头,结果被吓出一身冷汗:一只竹叶青正从他胸前的岩石上穿过。

“我当时就像被一股电给电到了,然后立马松开双手,往旁边跳开了。真是相当惊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宗君至今心有余悸。

除了是毒蛇,监测人员还会遇见猴子、野猪等野生动物。

还有一次,刘宗君在监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难得一见的鸟。当时,他面前有一条小河,河里的水非常浅,石头已露出水面。于是他踏着石头,追拍到了河中央。

当他举起相机正要拍摄时,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原本露在水面外的大石头全都不见了!

原来,是河水涨起来淹没了石头。他留意到,这时的水面,正在慢慢上涨,而且上涨的速度越来越快,瞬间就快到膝盖了。

洪水来了!刘宗君马上反应过来。他想往回撤,却发现已经离岸边太远,再看一眼对面,却是高高的山崖。刘宗君只好向山崖冲过去。“当时已经来不及想太多了,只是看着有可以攀援的地方就往上爬。”

当他爬到稍高一点的位置再向下看时,水流的速度已越来越快,水面已经淹到了岸边——洪水已经杀到了。

_ZJ_0052.jpg

左起:张家栋、刘宗君、刘志发、谢勇、杨昌腾、伍国仪。

6年持续在20条样线监测鸟类

在山林中穿梭了10多年,时时遇到危险,张家栋和刘宗君却没有厌倦,反而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2015年,他们加入了一个科研团队,开始了长期、系统的鸟类监测。

当年,为了提高保护区自主开展科研监测工作的能力,南岭保护区管理局集中各个管理处的技术骨干,成立了保护区科研团队,决定选择鸟类和蝴蝶作为对象进行长期的监测。

“通过监测,了解年与年之间鸟类种类、数量的变化。还有会不会因气候环境的变化或人为干扰而改变。”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林业高级工程师杨昌腾是这一项目最初负责人之一。

“比如,原来有一条路是泥沙路,后来硬底化了,我们就去监测附近的鸟类,发现数据前后对比会有一些变化。”杨昌腾说,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了解到人类对动物的栖息环境是有干扰的,“我们要研究怎样去减少这种干扰,实现这种和谐共存的方式。”

而成立这个团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南岭的年轻科研人员,互相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共同进步。

2004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的杨昌腾是团队中的“老大哥”。当年,抱着想“到基层锻炼一下”的心态,他来到了南岭保护区,决定把自然保护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

团队如今的牵头人,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副科长、林业工程师刘志发则是2010年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南岭。2012年,机缘巧合,原本学植物生态的山西汉子刘志发开始观鸟,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这个团队成立后,刘志发就一直带领团队监测南岭的鸟类。如今的他能闻声辨鸟,是南岭的“鸟类专家”。

据刘志发介绍,鸟类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分别在1、4、7、10四个月进行,刘志发和团队成员要完成近20条固定样线的监测,每次至少3个星期。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来,在山中忙碌整日。

在监测团队中,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东山管理处林业工程师伍国仪专门从事蝴蝶监测。整个南岭中,哪里有蝴蝶,有哪些种类,什么时间出现,伍国仪了若指掌。

“比如这里就不太适合做蝴蝶的监测,”在山中接受采访时,伍国仪指着一处树木繁茂的地方告诉南都记者,蝴蝶一般生活在比较开阔之处。“开花季节,或者有些地方有动物尸体或者鸟兽的粪便,也会吸引更多的蝴蝶。”

蝴蝶的监测期一般在4-9月,每月一次,目前伍国仪和同事们已经探索出了19条样线,每条2公里左右。

迄今为止,伍国仪已经监测到267种蝴蝶。据他初步估计,目前已监测到的蝴蝶可能占南岭蝴蝶总数的50%左右。

伍国仪和蝴蝶的结缘始于读书时代。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正好是研究蝴蝶的。从那时起,他便对蝴蝶产生了兴趣。

“我也喜欢拍照,有时有一些爱好者会来和我交流,他们也很专业很厉害,我们会交流怎么样拍得更好。”有了这些交流,伍国仪并不觉得在山中工作会寂寞,“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觉得这种氛围特别好。”

_ZJ_0097.jpg

队员们在监测鸟类。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回馈”

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愿意在大山中待上几天或者几周,享受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但是如果十几年待在大山中工作,却并非易事。

“真的是要对大自然和工作有一份热爱,还要有一点情怀,不然很难坚守。”张家栋分析,自己可以长久地扎根南岭,一是对这里生态、环境的喜欢,二是对这份工作的执爱。

“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特别喜欢大山中宁静的环境。” 张家栋说,山林寂静、鸟语花香,都是大城市的年轻人感受不到的珍贵。“大自然在无形中回馈人类,我们在这里能感受到这种回馈,看到很多都市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这里待久了,再回城市,都会觉得有点浮躁,”刘宗君也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接近大自然的人,所以这里的环境比城市要更适合他。“有时候在山上,雾气朦朦,感觉像仙境一样。整个身心特别舒畅。”

“当初来的时候,确实有一点动摇,”张家栋回忆,报到之后就来到单位给他分配的宿舍。结果发现还是一排盖着石棉瓦的平房。“一到下雨,屋顶到处漏水,只得用几个盆子接着。”

在这个宿舍里,张家栋住了七年。不过后来,无论是住宿条件,还是收入待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他在与南岭相处的日夜中,也慢慢地发现了工作很有意义,渐渐地爱上了这里。

和同事们一起在山中工作,张家栋说不觉得寂寞。而且,最初对于大山的陌生和害怕,也渐渐变成了习惯。“时间久了就会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无论是蛇还是野猪,只要人不去招惹这些动物,他们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我觉得有些动物还挺可爱的。”

刘宗君说,他来到南岭纯属偶然,当年的专业是被调剂的。“后来我到这里来工作,发现我真的爱上了这个专业。”

“对我来说,这首先是一份工作。然后,这份工作和我的个人喜好又很契合,而且工作的环境又是我非常喜欢的,这是非常难得的。我想这就是我一直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我觉得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个人情怀在里面,”刘志发说,在大山里,满眼都是绿色,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城市当然有城市的便利,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现在的状态我总体是很满意的。”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视频:南都记者 陈冲

编辑:吴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