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米袋子”如何保障?今年部省共同推进工作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6-30 14:13

南都讯 人口大省广东是国内粮食第一大销区,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6月28日,南都记者从广东省政府官网获悉,《农业农村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1年度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已经印发。

《工作要点》将“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放在了首位,其他包括,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创新驱动能力等八方面25项。

在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方面,该文件强调,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这方面具体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种植业管理司、农田建设管理司牵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粮食和储备局、农垦总局等分工负责,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落实。

广东省人口多,耕地少。官方数据披露,2019年广东省粮食产量为1240.8万吨,消费量约达5125万吨,粮食自给率为24%。如何保障超过1亿人的“米袋子”,降低粮食供应的外部依赖?

《工作要点》提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恢复粮食生产,并且推进省级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另外,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将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等。

自2020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2020年,广东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加了66.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67.56万吨,同比提高了2.2%。

“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1月21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显示,全省主粮水稻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不低于1000万吨,稻谷自给率要稳定在60%左右。

《工作要点》还要求,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供求不宽,受资源环境等制约,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种子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种业方面着墨不少。

“我国的地就这么多,水也就这么多,所以下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坚持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下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2月22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称。

广东省也把“打好种业翻身仗”列入了《工作要点》,具体包括有: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开展荔枝、香蕉、白羽肉鸡、瘦肉型猪、水产等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新建一批特色蔬菜、岭南优质水果、特种经济作物等国家和省级资源库(圃)。

中国当前的种业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短板弱项。2020年12月,新华社下属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称,近年中国种业发展取得了进步,但存在入门门槛较低、科研与市场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目前面临着模仿抄袭成风、种子企业小而多、小而散、“洋种子”威胁加剧等多重困境。

官方数据披露,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南方农村报》4月15日报道披露,以广东地区肉鸡育种为例,省内的黄羽肉鸡已经能够完全自主育种。但相关专家称,目前肉鸡育种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开发分子育种芯片的能力。白羽肉鸡和蛋鸡两类地方品种资源较为匮乏。其中,蛋用种鸡的种源主要从省外购买,白羽肉鸡种源高度依赖进口,该省仅有少数企业参与了育种工作。据悉,广东承担了国家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

根据《工作要点》,官方将加速建设广东(深圳)现代生物育种中心、广东南亚热带作物创新中心、广州种业研究院等种业创新平台,以及加快组建广东种业集团,培育、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基地。

《工作要点》另外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业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等领域中的应用与创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试点县建设等。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编辑:黄姝伦

1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