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读懂《共产党宣言》!55种语言306种版本亮相国图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7-09 21:02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天鹅咖啡馆合作写成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2月出。《共产党宣言》凝结着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的卓越智慧和深邃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7月8日,由国家图书馆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共产党宣言》专题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在革命历史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利用领域的互补优势,共展出精品文献423种,包括中文文献166种,外文文献257种。

其中,展出中文、德文、俄文、英文、法文等55种语言的《共产党宣言》本达306种,含中文本78种。此外,观众还可以看到包括善本、普通古籍、西文善本、手稿、期刊、报纸等多种类型的珍贵红色革命历史文献。

IMG_0645.jpg

展厅现场

展览分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画’说《共产党宣言》”等四个单元,生动讲述一代伟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经历及他们缔结革命友谊的历程,详细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背景及过程、重大理论贡献、在世界及中国的译介传播,系统梳理其不同语种本的首译本及重要译本的出时间、地点、内容特点等,重点阐释这部伟大著作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时代价值,让观众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IMG_0650.jpg

展厅现场

七篇序言是《共产党宣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展览以图文的形式展示1872年德文、1882年俄文、1883年德文、1888年英文、1890年德文、1892年波兰文、1893年意大利文等七篇《共产党宣言》序言的节选内容及思想精华,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IMG_0655.jpg博古校译的《共产党宣言》

展览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系统整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摘译、全译、传播等详细信息及相关历史人物事迹,深入介绍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的影响,配合展出陈望道、华岗、成仿吾、徐冰、博古、中央编译局等翻译的重要中文全译本,让观众直观感受中译本《共产党宣言》的本之多、本之美,了解各译本背后的故事。

IMG_0669.jpg

1920年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此件卷端有陈望道本人于1975年1月22日的亲笔签名。

IMG_0663.jpg

1933年出的伪装本《共产党宣言》。为避开反动禁控,书名印为《宣言》,译者陈望道署名“仁子”

国家图书馆现藏最早的德文《共产党宣言》(1883年哥廷根印本)、英文《共产党宣言》(1888年伦敦印本),1948年出的“百周年纪念”俄文《共产党宣言》,伪装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签名本《共产党宣言》,以及1973年上海书画社刻本《共产党宣言》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德文、《资本论》德文初(1867年汉堡印本)、《资本论》1887年英文第一卷)等;《马克思致尼古拉斯·德利乌斯教授的信》《恩格斯致保罗·拉法格的信》等珍贵的马恩手稿,以及列宁手稿复制件《工人同志们!大家都来进行最后的斗争!》等,均在重要展品之列。

IMG_0652.jpg

“《共产党宣言》国际传播”互动书架、《共产党宣言》电子翻书

同时,展览采用重点陈列与密集陈列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展示等现代化展陈手段,设置“《共产党宣言》国际传播”互动书架、《共产党宣言》电子翻书等10个多媒体项目,以及场景展示区、本展示墙等,进一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观众提供更顺畅、更舒适、更立体的观展体验。

(本文摄影: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