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碧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全市已建成碧道609公里,并于近日拿下了两个世界级大奖。为进一步总结、宣传、展示广州碧道规划建设成果,7月2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从化区生态设计小镇举办新闻发布活动(2021年总第105场),除了组织现场采访团,发布会现场,来自广州市水务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就广州近年在碧道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工作经验展开分享。南都记者从现场获悉,2021年广州市计划建设碧道300公里。进一步打造最具广州特色的生态幸福水岸空间,以碧道为纽带塑造羊城“新六脉”。
打卡海珠区阅江路碧道:
已全线开通
用海绵城市理念,构建一个新生态
作为都市核心区的碧道之一,海珠区阅江路碧道于日前全面开放,吸引了不少市民周末前往游玩打卡。
海珠区水务局副局长佴学莹介绍,阅江路碧道西起广州塔,东至琶洲大桥,全长6.6公里。其中示范段全场2.6公里,从琶洲北涌至华南快速大桥桥底。项目自2019年底开始建设,于今年7月15日全线建成开放。其中一期工程于2020年7月开放。
南都记者在现场见到,碧道设计由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珠江水道五条颜色各异的通道组成,全线贯通后,串联起琶洲西区、会展中心、广州塔、海心沙岛、二沙岛、花城广场等重要城市节点,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空中俯瞰阅江路碧道,可以看到五条颜色各异的通道。通讯员供图
据悉,设计融合了海绵城市理念,在碧道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所主创设计师郑庆之在现场介绍,和过去采用排水沟直接排水的方式不同,海绵城市的理念利用绿地、植草沟、石材、雨水花园提升碧道对雨水径流的吐纳、储存和净化能力。
绿草地不明显的凹陷处隐藏了植草沟以及排水系统。通讯员供图
进入夏季,也是广州雨水高发期,当雨水到来时,除了通过硬地渗透排走,引流到草沟,之后再流到雨水花园中,为鸢尾、菖蒲、美人蕉等湿生植物提供了水分,经过“过滤”后的雨水,最后再通过市政管网排走。郑庆之表示,海绵城市的设计对市政管网的减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城市解决暴雨积水问题,为绿化储存雨水,涵养生态堤岸。
沿途多个打卡点
还能偶遇大师设计的桥
加强水环境治理,要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郑庆之介绍,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沿岸原有的大树,采取了适应性设计,在大树、老树周边,其他的景观都变成配角,设计团队把树下的一切杂物都清除,让大树自由生长,让市民可以从根系、主干到枝叶欣赏大树的婆娑,树下的空间自然而然变成市民的休闲空间。
走访时正值上午时段太阳高挂,在碧道示范段,有居民带着孩子在大榕树下乘凉游玩,微风徐来,带来一丝凉意。
碧道建设为民所用,为了吸引市民游客前来,阅江路碧道沿途修建了多个活动空间,适合0-6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的活动空间两个。桥下运动场一个,适合青年群体在此玩滑板和轮滑等极限运动。
沿途设置了不同年龄层可使用的活动空间。通讯员供图
沿途还设计了4座不同风格和功能的驿站,其中一座新时代驿站以党旗红为主色调,采用“党建+”的方式运营,整合党史学习、生态保护、政务服务、健康检测等多元服务资源,让党员群众能通过参观“红色驿站”、阅读红色书籍、VR体验等形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漫步碧道过程中,沿途可见不少雕塑设计,为碧道增添了几分文艺气质。
采用“党建+”的方式运营,让党员群众能通过参观“红色驿站”学习红色文化。
据介绍,阅江路碧道采用了“小项目大师做”,邀请贝氏建筑事务所的主理人贝建中先生参与设计。因为疫情,设计团队前期只能通过视频和贝建中远程联系,克服了时差和距离的困难,贝建中在线跟设计团队漫步滨江,仔细观察和询问碧道的细节。
贝建中参与设计的路段。
“他发现碧道沿途有个凹口,仅仅二十多米宽,但市民却要绕行400多米才能通过,认为这是阅江路沿线最大的慢行断点,非常有必要设计一座人行桥。”最终,贝建中设计了一座兼顾慢跑、骑行、观景的跨涌桥,“他希望市民在桥上不仅仅是匆匆通过而已,还能驻足观赏江景,还能坐在桥上背靠桥身放松休息。”
打卡白云区大源支流碧道:
村民家门口的臭水沟变清澈了
翠竹绿林连绵起伏,清澈小溪潺潺流淌。这是走进大源支流碧道的第一印象。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里曾经是让村民避而远之的露天臭水沟。
白云区水环境治理对比图。
外嫁女马海华回忆起刚到村里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改造前河涌周边杂草丛生,小作坊多,排出的污水造成污染,导致河涌的水都是黑的,还会散发阵阵恶臭。”自从三年前开始整治后,马海华见证着河涌周边环境不断发生改变。
白云区水务局总工程师李建介绍,2019年以来,大源村共拆除违建1356宗(180万平方米),其中涉水违建168宗(25万平方米),建成污水管网153千米(含建筑立管),完成98宗(含验收挂牌22家)排水单元整改,探索打造大源支流乡村型碧道试点。
河水清洁。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大源支流碧道工程,共贯通河道2.65公里,沿涌边建设慢行道1.09公里,配套白色栏杆、凉亭、石凳等设施。走访时,南都记者在现场见到,碧道沿途修建了不少便民设施,如在大源东路华快桥底段,拆除沿河搭建的很多窝棚和简陋厂房,将闲置空间已升级改造为大源党群文化广场,下游大龙头空地处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及老人器械活动区,利用原生态自然溪流景观,结合亲水大阶梯为观景点,给游人提供运动休闲、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改造后的大源村碧道,为村民提供了多个休闲好去处。
“三年的时间变化真的很大,我们以前一到周末就去市区玩,现在周末在村里也有地方可以去,带小孩到河涌玩,抓鱼抓虾还能沿着碧道徒步到山上和水库边,沿途的风景也很好。”马海华频频点赞。
沿途设置的装饰,让村民了解碧道工程相关信息。
过去,曾让人嫌弃的脏乱差的大源村,通过碧道建设,如今也成了村民的网红打卡地,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参与建设。大源村党委委员李惠妍是土生土长的大源村村民,去年从香港读书毕业后,选择回到大源村参与建设。李慧妍介绍,大源村是超大型城中村,这里人口密集,贴面楼、握手楼特别多,随着碧道建设,周边环境不断发生改变,2.65公里的碧道,建设了14个口袋公园,惠及23个经济社的村民。“这两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尤其明显,整治效果凸显,这也是吸引我回村工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整治前后对比图,供村民进一步了解碧道工程。
据了解,白云区现已完成区域碧道发展“十四五”规划,计划在未来五年新建碧道250余公里,将充分吸纳大源支流碧道建设成果,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滨水经济带。
碧道沿途新修建的木栈道,安装有太阳能灯,村民夜间也可以在这里行走。
打卡从化区鸭洞河碧道:
创造人水和谐环境,筑巢引凤助力乡村振兴
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主战场,近年来,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引入企业资源,通过政府主导企业配套的方式,为环境提升注入了新动能,整治效果凸显,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从化样本。
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张大志介绍,从化碧道建设工作从初期单一的河道治理,到岸线治理,到如今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以水为链,以碧道为纽带,串起从化区20个特色小镇,累计建成碧道96公里,建成鸭洞河碧道等一批经典示范段。
从化设计小镇的鸭洞河。
据了解,鸭洞河碧道建设过程中,以政企共建为主,通过引入坤银集团,打造建设生态设计小镇的同时,实施河道景观微改造,结合一河两岸生态设计产业发展布局,配建亲水驳岸、湿地栈桥、文化长廊等10余个景观节点,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小镇“迎客厅”。
“过去,一到大雨时节,附近村民家很容易被水淹。”从化区水利水电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戴新隆介绍,改造前,除了改善周边环境,通过防洪建设改善发大水的问题成了首要任务。据悉,通过拓宽加高堤坝,清疏河道,让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河道自净功能。
广州从化良口镇 世界生态设计小镇
据了解,今年年初,在广州消失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飞瀑草”在鸭洞河流域发现。戴新隆介绍,飞瀑草是水质好坏的一个指向标,它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很严苛,不仅不能有任何污染,还要有适当水流动,冬夏季河流水位要有变化。“飞瀑草的重现是从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最好证明。”
广州从化良口镇 世界生态设计小镇,生态环境。
站在河涌边放眼望去,可见河道上修建了不少水陂,戴新隆介绍,通过水陂起到蓄水作用,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而这些水生植物也将反哺净化水资源,让水质不断得到提升。
据介绍,该项目分两期工程展开建设,其中一期总长度约1公里,二期总长度约10公里,两期总投资额达到8000万。戴新隆介绍,通过政企共建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一来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发展生态产业,二来激发村民自动自觉管好身边河,既解决了后期河道管护成本,又减轻财政压力,形成可持续的河道管护机制,河湖健康,功能永续。
广州从化良口镇 世界生态设计小镇
据了解,鸭洞河碧道建设实行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建设,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提升,筑好了巢,引来金凤凰,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高校团队、设计师村、高端酒店先后入驻,村集体年收入由30万元提高到90万元。目前,小镇已进驻生态设计企业84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2.5亿元。
此外社会效益明显,以水为魂,将水文化嵌入特色小镇战略,把“蜻蜓点水”式的观光变为“沉浸式”游憩,小镇长假期间客流数量保持在10万人次左右。产业因水而兴、小镇因水而美、民众因水而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广州市今年计划建设碧道300公里
在发布会现场,广州市水生态建设中心主任彭晓春介绍,今年以来《广州市碧道总体规划和实施》项目参与国际设计大奖评选,分别于5月18日获得世界景观建筑奖(WLA)的“建成类-城市空间”奖(Honourable Mention),6月23日获得国际景观奖(LILA)的“基础设施类”奖(Special Mention)。
近年广州市强调因地制宜、多元共建,在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特别是积极探索实践“碧道+”多元融合模式,丰富了省万里碧道的建设内涵,展示了广州千里碧道的特色魅力,实现了治水治产治城的协调统一。
海珠区,一江两岸三带,景观,海珠湖,琶洲,阅江路,有轨电车,异木棉,宏城公园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所副总工程师范京认为,广州碧道规划建设在理念、方法和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国际领先性,特别是为全球城市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城市与河流的相互关系,保护流域生态、营造弹性空间、复兴城市活力等提供了“广州经验”和“广州模式”。
会上,彭晓春透露,按照省万里碧道的建设要求,高质量推进广州千里碧道建设。2021年,广州市计划建设碧道300公里,精心构建更多人水和谐的美丽水岸空间。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蔡杭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