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政策落地!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融资上市,透露何种信号

南方都市报APP • 反垄断前沿
原创2021-07-25 00:38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

该意见提出一系列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措施,包括将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迎来调整期。这份细则会产生什么影响?地方都有哪些落实政策?培训机构的转型方向何在?

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学科类培训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时隔两个月,这份“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分别就学生作业、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教学质量、配套措施、试点工作等问题提出减压减负措施。

《意见》发布前一天,市场已嗅到风动。7月23日,教育股集体暴跌。当天港股收盘,新东方-S跌40.61%,新东方在线跌28.07%,卓越教育集团跌21.48%。美股中概教育股同样受挫——好未来收跌70.47%,高途集团收跌63.26%,新东方收跌54.22%,网易有道收跌42.77%。

为何市场反应如此激烈?据南都记者了解,《意见》从资质、内容和监管等三方面出发,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从严治理。

首先是办学资质的审批收紧。各地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原本实行备案制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也改为审批制。对已备案的机构全面排查,重新进行审批流程。

教育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不仅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意见》落地后,可以预见近两年来教培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头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其次,《意见》要求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课程内容上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不得提供“拍照搜题”等不良学习方法。执法部门将依法依规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侵权等突出问题。

针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活动时间,《意见》也做了明确限制——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据南都记者了解,寒暑假往往是教培机构一年中重要的盈利时间,严控补课时段无疑将对其业务产生冲击。最近全国多地官宣的小学暑假托管班,也会分流教培机构的生源。

除义务教育阶段外,《意见》还提出不得开展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线下培训,也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有的机构需参照《意见》进行管理。

《意见》强调,要坚持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主要体现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明确收费标准,遏制过高收费。这将在试点地区先实行,之后逐步在全国推广。

教培行业严禁资本化运作,培训广告将被管控

监管的靴子正式落地。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监管对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的规范力度。

教育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是校外教培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据此,《意见》明确严禁资本化运作——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同时,《意见》还要求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此外,教培机构也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分析师陈礼腾分析认为,教育本身有特殊性,快速孵化、催熟、上市套现资本操作逻辑会扰乱教育的市场秩序。资本催熟下的在线教育也产生了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诸多乱象,机构不断制造教育焦虑,违背教育的本质。

中信证券首席行业分析师冯重光告诉南都记者,严禁随意资本化意味着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再具备上市的可能性。政策还涉及VIE架构的合法性和已经违规的清理整治,意味着已上市的机构或面临退市及剥离学科类业务的风险。

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持相同观点。她认为,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融资、准备寻求上市的在线教育明星公司而言,上市之路行不通了;一些主营业务在K12教培的上市公司则面临拆分、剥离的可能性;还有公司试图通过并购学科类企业来拓展业务图的,也不可能实现了。

地方强化教培行业监管,开启违规办学治理行动

“不能让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如是强调。会上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外释放出明确的监管信息。

彼时“双减”仍未正式落地,但按照中央部署,全国多地已加紧步伐跟进。

今年7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早在一周前,武汉、北京、上海、潍坊就已先后启动面向小学生的暑假托管服务,为学生开放学习场所、阅览室,有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作业辅导等。这被视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项举措。

南都记者梳理各地政策文件发现,上海早在2019年就制定《关于加强本市培训机构管理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上海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此次上海不仅延续以往监管策略,还将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专项行动,制定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并成立校外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6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也在《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从严治理暑期违规办学行为。上述通知要求,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学文化课程教育,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学科类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针对暑期有可能发生的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在培训机构兼职等问题,广西要求各地各校要进行警示教育。对于违规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要及时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纪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另外广州市教育局也下发通告,将从自7月23日起开展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暑期联合执法检查。这一执法将对无证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责令停止办学、退还所收费用,并对举办者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还将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则重点清查教师无证上岗、超纲提前教学、超长超期预收费等违规培训行为。

此外,福建省十二部门在6月初发布《关于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行动方案》的通知。根据安排,6月中旬至7月为集中整治阶段,8月为督促检查阶段。

除整治证照登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问题外,福建将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案件的查处,加强对儿童节、寒暑假、开学季等重要节点和时段的广告监管。同时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应当社会公示,不得再加价或乱收费,也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K9学科类培训将进入漫长调整期,行业寻求转型

监管重压之下,教培行业何去何从?

此前有培训机构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监管将带来行业洗牌,但也会找到新的出路——本轮监管重点指向K12教育,不少机构选择转向素质教育,积极开拓艺术或编程学习等业务。

一名投身教育培训领域八年的从业者告诉南都记者,在“双减政策”出台前,行业内陆续有所调整,比如公司内部针对学科培训的产品线已停摆,还有从业者开始另谋生路。

“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只能做非学科培训了。美育、体育、科学、职业技能、证书资质、课后看护等都会成为新的赛道。”

冯重光也认为,未来K9学科类培训机构或将进入长时间的强监管时代,无论是经营发展还是资本化道路均被限制,同时学前教育培训和高中学科培训也出现一定的监管风险,因此建议培训机构向政策更加鼓励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技等方向转型。

陈礼腾则提醒,教培机构拓赛道发展过程中,新进入者将面临赛道“老玩家”的竞争。当赛道变得拥挤后,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意见》确定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

试点内容包括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具体操作层面,《意见》建议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培训机构,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如果发现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问题的,坚决取消机构的培训资质。

郁苗告诉南都记者,政策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留了出口。教培机构还可考虑的转型方向是调整培训内容和提供服务方式——“走到校内去,为全日制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作为校内体系的有益补充”。

当校外培训机构在To C这一赛道受到诸多限制,开拓以进校为主的To B服务或许能抓住突围的稻草。

互联网在教育行业的布局就悄然上线了“进校业务”。字节跳动推出的进校产品“极课大数据”,不再是作为授课方的传统模式,而是作为教学工具瞄准一线教师的工作需要。利用互联网公司在技术、数据领域的积累,为学校搭建信息互通的平台。Future Mind公司表示,未来1年时间预计进校1000所,将推动机器人、5G等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此外,郁苗注意到还有一些头部教育机构在校外托管业务上布局。“但是像K12这样市场规模巨大、刚需强烈的业务很难再现,上述几个转型方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她说。

“鸡娃”家长的焦虑情绪需被打破,社会评价应多元

监管之锤落下,以往七八月,成千上万的孩子刚从校园里解放出来,又被家长投入到校外培训的洪流,校外教培机构生意如火如荼。今年暑期如期而至,以往校外培训机构的盛况一去不返。

“双减”政策落地后,多家教培机构响应。学而思母公司好未来表示,将坚守教育本质,严格贯彻执行相关规定与要求,依法合规经营。新东方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

24日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中发出落实“双减”文件的倡议,参与发起倡议的单位包括新东方、好未来、作业帮、猿辅导、高思(爱学习)、一起学、精锐教育、学大教育、51Talk、卓越教育、高途教育等。

在陈礼腾看来,教培机构在政策严管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资本的退潮,市场竞争回归理性——那些运营效率高的教育企业会脱颖而出,资本化运作的教育机构退出舞台,整个行业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的市场会有所压缩,但其需求依旧存在且可观,这将给存活下来的教培机构带来一定的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日报7月20日发表评论校外培训监管,称“既要严肃整治,也要因势利导”。文章指出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超纲教超前学、强化应试”、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焦虑营销等行为,这不可否认。但是采取措施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是针对性地纠偏,而不是不加分析地全面叫停或关停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

“一刀切”叫停校外培训机构,绝非监管本意。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一部分培训需求是机构通过焦虑营销、提前教育制造出来的,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一部分需求是客观、真实存在的,需要通过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去疏导。

熊丙奇认为,让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回到原有的定位上,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才是关键。

“短期之内,家长给孩子上课的实际开销将会提升。校外学习出路受到了限制,但市场刚需没有减少,家长都不愿意孩子输在高考的起跑线上。”在郁苗看来,“鸡娃”家长的焦虑情绪需要被打破,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也应更加多元化。

【过往报道】

打击贩卖焦虑!监管风暴中的教培行业,或迎来大洗牌

补习班走到十字路口:官方暑期托管来了,教培行业如何求变?

出品:南都反垄断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黄莉玲 黄慧诗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新政

7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