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归东莞,“庚”续文脉:六大展览深度解读容庚传奇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8-06 20:39

1242x494_610cbd0355fba.jpeg

99年前他从东莞出发,如今“容”归故里!“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于8月5日在岭南美术馆开幕。据了解,“容庚与东莞”系列展览是东莞为容庚举办的一次大型的总结性展览,将持续至11月5日。系列展览共有6个主题展览、4场专题讲座,以东莞为切入点,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解读容庚先生丰厚的学术人生和高尚的为人品格。

A67CBF3F-7087-45B2-B394-67FC7EC34EC6.jpeg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藏家、书画篆刻家。容庚是在旨亭街开始了治学之路的。在东莞,他受绵长文脉和深厚家学滋养,奠定学术根基;赴北京,他得良师指导,好有助益,成就学术高峰;回广州,他培育奖掖后辈,潜心研究书画,卓有建树,其著作等身,嘉惠学林,其为人处世、为文治学所表现的品德风范更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86AA6DE5-2EB0-40B3-8848-43F9719BF0CC.jpeg

其中,在岭南美术馆展出的主题展览“容庚与东莞”从地缘、亲缘和业缘三个方面展示东莞对容庚治学的影响,并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容庚的亲友圈、师友圈,展现容庚“由文字而及器物,由器物而及于史迹”的治学发展历程。

1080x689_610cb9c9063af.jpeg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策展团队持续开展了近一年的史料挖掘和研究考证,参考引用专著45种、论文50余篇,深度解析容庚成名作《金文编》在东莞成稿的缘由。容庚受舅父邓尔雅影响,认为篆治印,需以古文字学为基础,在读《说文古籀补》诸书时,深感内容驳杂,资料不全,遂产生“补辑之志”,中学毕业后潜心研究金文,于东莞写就《金文编》初稿。1925年,《金文编》由罗振玉“贻安堂”出资印行,邓尔雅、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沈兼士分别为其作序。该书成为首部专收金文字形的专著,成就容庚在金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800x409_610cbaea7a704.png

颂斋部分藏印。

此外,“方寸精镌鉴古今——《颂斋藏印》艺术展”则追溯容庚学术的缘起——篆刻,以“一本印谱即一个展览”为策展理念,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容庚藏印艺术。展览以《颂斋藏印》原钤印谱为基础,辅以相关文献及钤印书画,解读容庚自刻自用及收藏的名家印章176方,展现其不凡的印学成就、独到的艺术鉴赏力及与印坛时贤交往之情谊,让观众领略篆刻艺术之美。

而在可园博物馆展出的“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重点呈现容庚在金石方面的鉴藏研究,首次专题展示容庚旧藏全形拓片62件,分类释读拓片器物、题跋、印鉴背后的历史信息,呈现传统传拓技艺的艺术魅力,生动反映容庚先生的学术交游、鉴藏逸事及学人风范。

900x608_610cbac666459.jpeg

“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

该展览展出的全形拓片,多拓制于晚清至民国,以商周至汉代的青铜器为主要传拓对象,其中既有容庚自藏珍贵器物的拓片,也有其通过购买、交换和受赠等方式获得的藏品,品类丰富、拓工精良,且不乏陈介祺、周希丁、王秀仁等名家佳作。

比如,展品中的周毛公鼎全形拓片,由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拓制。据悉,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铭文近五百字,在已知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历经陈介祺、端方、叶恭绰等名家收藏。陈介祺拓制的该展品,结构合理,浓淡相宜,艺术美感十足。

900x391_610cbad8b659e.jpeg

“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

再如,受传统博古图、清供图等绘画形式影响,晚清开始流行在全形拓上补景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品中的王雪涛补画全形拓片,为一代立体拓名家周希丁所制,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于1943年补花。这种将青铜器拓片与绘画结合的作品,颇具创意,古朴之中带着清丽,文雅气息浓郁。

“‘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重点选取容庚先生及其亲属捐赠家乡的文物72件,从容庚作品和收藏两个角度,展现其深厚的学养、艺术造诣及家国情怀,并辅以场景局部复原,运用容庚生前影像、所用物件,再现中山大学东南区1号容庚居所书房、客厅场景。此外还有在容庚故居(旨亭街8巷2、4、6号)展出的“容庚生平展”,以及在邓尔雅故居(东莞中学北区)展出的“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

800x546_610cbb00d13d6.jpeg

《容庚北平日记》原件。

800x756_610cbb00d1232.jpeg

1925年《金文编》初版。

本次的六大展览展期均为2021年8月5日至11月5日,为期三个月。展览期间,还将配套推出四场“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容庚北平日记>的东莞情结》《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鉴赏》《颂斋墨缘:容庚先生的艺术与收藏》《容庚先生学术成就与特色》,作为系列展览的补充与延伸,从容庚的生平、学术、艺术、收藏等多个角度进行专题化解读,让观众对容庚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900x526_610cbb1b20a24.jpeg

可园博物馆二楼展出的展品。

以实际行动挖掘“容庚与东莞”内涵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华书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东莞展览馆、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岭南美术馆、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协办。

据悉,从纪念容庚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到“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再到“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节目推出专题片《有容乃大——中国美术馆容庚捐赠展》(上下),再到《凤凰周刊》推出《容庚与东莞》特稿……近年来,东莞一直在以实际行动挖掘“容庚与东莞”内涵,宣扬容庚精神和东莞城市形象,让容庚及其代表的莞邑文脉继续滋养着东莞城市文明,让东莞城市绽放光彩。

在东莞“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更富文化内涵和活力的品质之都,塑造与湾区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900x600_610cbb1b2aee8.jpeg

“容庚生平展”

900x600_610cbb30a2120.jpeg

“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展。

本次“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是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的一次延伸和“回归”,通过6大展览,以及4场“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让市民全面、立体、详细了解容庚其人、其事、其精神,以及东莞与容庚的渊源,更好地发挥容庚精神财富对东莞城市文化血脉的滋养,对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生钟永红

图片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