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11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悉数发布。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二季度又现本土病例,广州上半年经济数据看点不少。
结合学者观点,南都记者系统梳理、对比了各区的主要经济运行指标,从五大方面解读广州经济发展的当前态势和长期方向。
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五六月份又出现本土病例。广州艰难战疫后,能否维持一季度的经济复苏态势?
数据给广州吃了一个“定心丸”。2021年上半年,广州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3.7%,以半年13101.89亿元的GDP总量维持国内城市第四的排位,两年平均增长5.2%。继2020年上下半年经济“V”形走势后,广州再度展现了其经济韧性。
近日,广州11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悉数发布。GDP总量“第一梯队”依然是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第二梯队的头把交椅竞争激烈,白云区反超番禺区,以4亿元的微弱优势居全市第四。海珠区、南沙区、花都区、增城区、荔湾区、从化区,依次位列GDP总量的6—11位。增速方面,白云区GDP同比增长20.2%,位居全市第一,南沙区拿下两年平均增速首席。天河、越秀、海珠等区的数字经济维系了疫情以来的增长劲头,黄埔、番禺、南沙的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成为增长动力引擎。城市更新投资大幅增长,中心商圈及港口货运持续复苏。
亮点背后,压力仍在,消费市场、外贸进出口及传统工业回归疫情前的高增长面临诸多挑战。正如广州市统计局副局长冯俊7月23日在市新闻中心发布会上说,下半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的挑战仍然很大,如何保证“稳”的态势和“质”的内涵,将是下半年广州的最大挑战。未来如何 “强动能、抓重点、惠民生、增活力”,将是保证广州经济韧性的基本盘。
2021年上半年广州11区GDP总量及同比增速统计图。据各区统计局资料整理。
三大“汽车重镇”增速“双高”,黄埔跑赢顺德
与往年不同,今年全国各地披露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不仅公布了同比增速,还额外增加了“两年平均增速”的指标,广州也不例外。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同比增速主要反映各区受疫情冲击后的恢复情况,而两年平均增速更能代表各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
2021年上半年,白云区以20.2%的同比增速排全市第一,增城以19.3%紧随其后,黄埔、番禺并列第三(16.10%)。南沙虽然同比增速由过去两年的第一掉至第五,但实现GDP两年平均增长7.4%,居全市首位,其次是黄埔区(6.2%),番禺、天河区并列第三(5.8%)。
有三个区的GDP同比增速及两年平均增速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是疫后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番禺、黄埔及南沙。
与之相应,这三个区的财政收入情况也比较理想,在全市排名靠前。2021年上半年,南沙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3.5%,增速连续10个季度领跑全市。番禺区国内税收收入(不含海关代征)增长33.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排名全市第二。黄埔区更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均排名全市第一,上半年财税总收入首次突破700亿元大关,达742亿元。
2021年广州11区财税指标统计图。据各区统计局资料整理。
良好的财税状况离不开三区纳税主体的经济活力。番禺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增长12.7%,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42万户,增长40%,辖区内企业迁入顺差837户。黄埔新增市场主体2.08万户,实有市场主体22万户,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半年突破4000亿元,达4111.73亿元,增长16.2%。南沙区1-5月新设企业2.6万家,上半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及服务业企业分别新增33和59户,产值增幅分别超过30%和50%。
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黄埔、南沙分别有望在年底冲击四千亿级和两千亿级“俱乐部”。在2019和2020年,黄埔区GDP总量分别以21亿和5亿的微弱差距落后于佛山市“经济一哥”顺德区。2021年上半年,黄埔以1909亿元的“成绩”首次超越顺德(1871.68亿元)。
2020年,南沙区在上半年GDP总量仅为795.3亿元的情况下,全年GDP仍实现1846.11亿元。在2021上半年经济总量达到945亿元的情况下,南沙年底突破两千亿关口几无悬念。
值得关注的是,黄埔、南沙、番禺三区是广州汽车产业,尤其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重点布局的区域,汽车制造业的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贡献不小。根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60.26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3%,汽车产量近300万辆,居全国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21.00亿元,同比增长29.2%。
“第四之争”白热化,白云番禺仅差四亿
在广州11区GDP总量排名中,近几年最有看点的是“第四之争”。2019年,GDP总量连续九年排名全市第五的白云区超越番禺区,攀至第四。2020年,番禺区GDP总量为2278亿元,反超白云。今年上半年,白云区以1158.79亿元的GDP总量重回第四。
不过,白云仅以约四亿元的差距领先,与白云、番禺两区上千亿的经济体量相比,这个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之争”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是因为广州经济总量的前三席天河、黄埔、越秀排名相对稳定。二也是因为白云、番禺两区相似之处不少,可比性较高。从区位上来看,白云区位于中心城区边缘,番禺区属于城市近郊。从面积上看,白云、番禺在广州分别排名五、六位。从人口上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白云、番禺人口总量分别位居全市一、二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区的经济走势存在差异。2020年上半年,白云区经济同比下滑8.5%,全年GDP增速为0.2%,艰难保正。番禺去年上半年GDP下滑3.6%,全年同比增长4.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白云区GDP同比增长20.2%,番禺同比增长16.1%,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综合来看,白云202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高,但两年平均增速(4.9%)低于番禺(5.8%),也就是白云2021年上半年经济恢复速度快,但受疫情的整体冲击仍然比番禺区大。
这与两区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白云区传统强势产业是航空物流业,新冠疫情发生后,2020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下滑了22.6%,冲击严重。官方还曾计算,如果不计航空运输业,2020年白云其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新兴的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更是增长了23.7%。这便不难解释,当2021年上半年白云交通运输业同比增速达到32.2%时,能迅速带动经济恢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航空运输业遭受冲击。图为2020年2月的白云国际机场,出发大厅内空无一人。南都记者邹卫 摄
番禺区则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业,汽车制造为第一大产业。2020年,番禺汽车制造业逆势增长10.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2%。2021上半年,汽车制造同比增长29.2%,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金属制品五大工业行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得益于制造产业的韧性,番禺这两年的经济发展曲线更为平滑。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朱宏佳认为,考虑到白云、番禺之间差距很小,且两区的经济增长态势目前都比较好,目前很难说谁能坐稳广州经济总量的第四把交椅。他也认为,应当理性看待各区的排名:“对各区而言,重点任务是配合国家、大湾区和广州的发展战略形成长期的发展规划,而各区经济因为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引发不同的短期波动,并不完全在各区的掌控之中。”
除了“第四之争”外,2021上半年还发生了一项排名变化:增城区超越荔湾,GDP总量排名全市第九。不过,荔湾区是2021年广州疫情中的“重灾区”,这种变化是否会成为长期现象有待观察。
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成新动力引擎
经济增长的总体表现反映各区疫情以来的经济复苏情况。综合来看,哪些行业成为拉动各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疫情后,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受空间限制小,普遍逆势增长,广州数字经济正在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均实现20%以上的高增长。
在上半年经济遭受疫情严重冲击后,荔湾区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65.6%,直观反映了疫情新常态下的行业红利。而经济总量稳居广州第一、新兴业态分布最为集中的天河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13.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38.4%,两年平均增长9.8%;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551.54亿元,增长9.9%。
此外,上半年广州几大工业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表现都比较亮眼,先进制造业拉动力明显。黄埔区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1%,比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5.8个百分点。番禺区先进制造业产值518.27亿元、增长24.0%,两年平均增长10.2%。花都区六大工业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45.0%、32.7%和27.4%。增城区规上纺织和服装产值下滑7.4%,同时通信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突破70亿元,增长282.2%。
先进制造业成为广州疫情以来的重要增长极。图为广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南都记者梁炜培 摄
对比全市数据,也能够印证广州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上半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0%,占比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快速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33.4%,两年平均增长16.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8.5%和21.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3%和15.1%。
朱宏佳表示,近年来广州先进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加大,是一个良好的态势。“看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除了关注数据,还应该看到政府‘指挥棒’指向产业的发展态势。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广州重点布局的先进制造业有望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均高增长,但不应成为“锦标赛”
除了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2021年上半年,广州市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均高速增长,最低的不低于10%,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增速在20%以上。越秀(52.4%)、南沙(39.8%)、黄埔(38.8%)拿下增速前三。
2021年上半年广州11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统计图。据各区统计局资料整理。
越秀、黄埔的固投高增速主要来自城市更新项目,拉动全市上半年城市更新投资增长了八成以上。根据越秀区4月公布的财政预算调整方案,2021年越秀区预计投入至少7.6亿元用于城市更新改造补短板项目,包括东园地区改造升级、花果山周边片区品质提升工程等,比2020年的4.7亿元增长六成以上。黄埔区则在2020年提出“三年完成全区66条重点旧村拆迁”后一直高速推进“三旧”改造。2020年,黄埔区“三旧”改造拆迁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米,2021年上半年又拆了822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面积八成。
此外,今年上半年黄埔、南沙两区有多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开工,也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上半年,黄埔区500个项目上半年投资788亿元。中国新基建产业园等93个项目开工建设,5G滤波器等207个项目竣工或投产,新引进华润置地华南总部等招商项目55个,其中百亿级项目3个。南沙区1-5月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4个,上半年集中签约动工重点项目超百个,累计总投资额近5000亿元,同时明珠湾大桥在六月提前完工,建成通车。
不过,朱宏佳表示,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并不是越多越好,甚至当投资到达一定额度时,边际效益可能递减。“所以各区固投不应该是‘锦标赛’,应当根据规划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来投资。比如黄埔,它的固投主要是为了‘旧改’进一步释放土地空间,从而布局产业,所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会比较好。”
固定资产投资中还有一项颇受关注的数据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根据部分区域公开的数据,白云、番禺两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较热,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分别排在全市的第一和第二。白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上涨38.1%,比固投增速高15.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4倍。番禺区固投同比增长21.1%,房地产开发投资上涨58.3%。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6.7%,两年平均增长35.4%,新批商品房预售面积增长99%。
越秀、荔湾、增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固投增速基本持平,两者差距在三个百分点以内。海珠、花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则比固投低20个百分点以上,花都甚至在固投增长27.3%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8.3%。
综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22.1%)低于固投增速(26.5%)的情况来看,在“房住不炒”方针下,广州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趋于平稳。
消费市场及外贸回暖,完全复苏任重道远
虽然广州11区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但部分数据仍揭示了疫情新常态下的压力。消费市场和外贸进出口市场虽明显回暖,但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尚待时日。
2021年上半年广州11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统计图。据各区统计局资料整理。
11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上半年均明显增长。从化区得益于电子消费的兴起和文旅产业的复苏,同比增长近九成,增速远高于其他区。据统计,上半年从化区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实现网络销售额31.1亿元,同比增长34.2倍,网络销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87.6%,较去年同期提高70.3个百分点。全区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额8.73亿元,同比增长57.5%。1-6月通过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和餐费收入分别为4109万元和269万元,同比皆增长3.1倍。
商圈分布密集的中心城区越秀、荔湾、天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在两成以上。但是,如果看两年平均增速,越秀、荔湾、天河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6%、4.5%及2.2%,还未达到2019年的全市平均水平(8%)。
朱宏佳表示,拉动内需难,既是疫情冲击的表现,也是中国长期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房地产是否过热,从而压缩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加大投资后,财富是否向少数人集中。“你给非常有钱的人一块钱,和给低收入群体一块钱,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下一步可能需要更关注从收入分配的层面上拉动内需增长 。”
对于物价上涨抑制内需的风险,朱宏佳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密切监测,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较小(0.5%),暂时不需要担心。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并认为“通胀压力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外贸方面,受疫情影响整体形势复杂,但出口趋势向好。上半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值5323.1亿元,同比增长25.8%,两年平均增长7.8%。其中出口3162.5亿元,同比增长36.7%,两年平均增长15.9%。
2021年1—7月,因疫情以来控制疫情较快,供应链比较完善,中国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作为中国外贸的“南大门”,广州如能抓住外需增加的机遇,下半年外贸有望增长提速。
从广州各区的外贸数据来看,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市前二的黄埔(1726.34亿元)和南沙(128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和21.5%,而白云、花都区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7%和0.3%,恢复相对缓慢,或与港运恢复较空运更快有关。
长远来看,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国内外消费市场,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是全国首批、华南唯一入选城市,也是唯一一座省会城市。广州市社科院日前预测,到2021年底,广州社零总额和商品进出口增速将分别达到12%和8.4%,双双突破万亿。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蒋模婷
采写:南都记者 蒋模婷 冯芸清 莫郅骅 王美苏 刘安琪 实习生刘慧敏
制图:何欣
设计:林至钦 江英
编辑:蒋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