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因各小区实际情况不同,面临的困难也不同。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贺栩模对南都记者称,市内很多小区通过物业的努力,发动业主投票后授权物业企业引进专业供应商,改造设置停放、充电场所,对原来隐患重生的电动车乱象进行整治,大大提升了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也提升了业主满意度。比如从化、南沙、增城等区相关场所建设有较高的覆盖率。
同时,该协会呼吁市民充分认识到规范使用、保养电动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物业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更多包容性的指导和支持。贺栩模认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把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承诺落到实处”。
“电动车不上楼,消防意识心中有”,这样的标语在小区电梯门口随处可见,只要电动车一推进电梯,电梯顶部的监控系统立即闪烁红灯,同时伴随语音警报提醒:“电动车上楼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请勿将电动车骑上楼”。与此同时,无论怎么强行按键,电梯门都无法正常关闭。而在一楼架空层处,小区则整齐划出电动车专门停放区域,并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充电桩。
广州市白云区的富力桃园小区,自从AI智能识别系统上线1年多来,几乎不再有业主“铤而走险”将电动车从电梯搬运上楼。这无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通过电动车安全宣传、安装智能识别系统、配备充电桩等设备,有效解决了电动车上楼入户、乱充电的难题。
富力桃园物业管理处负责人李建华介绍,小区共47栋楼,有8368户,电动车3500辆左右。近几年电动车上楼现象严重,虽然物业积极向业主宣传电动车上楼的危害,但作用不大,“不少业主为了满足电动车充电需求,仍会推上楼充。”
2020年6月,富力桃园物业投入10万元左右对小区的125台电梯进行AI智能识别系统的安装。该系统由富力物业华南区域公司自主研发,其通过红外感应,AI进行数据采集识别等功能,能够有效的识别进入电梯内的电动车,并联动电梯门动作使电梯门无法闭合并有语音声光提醒等方式,使电动车无法上楼。
富力桃园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向记者模拟测试电梯智能识别系统。
该系统从去年至今,经历三次升级换代,第四代的AI智能识别系统识别度最高,灵敏度最强,且只针对电动车进行警报和停梯,“轮椅、自行车等其他工具可自由出入。”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推一辆自行车进入电梯后,该智能识别系统并无任何语音提示,电梯门也能自如关闭。
“当然,仅做到杜绝电动车上楼,而忽略业主们的充电需求,治标不治本,我们靠疏不靠堵。”李建华称,在给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时,小区配套的充电桩设备也是同步安装。物业与广州一家公司合作,在小区每栋楼的架空层或车棚处,进行了智能充电桩的装配。近40组充电桩,可提供总计1000个充电口,为使用电动车的业主提供便捷、安全的充电服务,“业主们把电动车停楼下就能安全充电,何必冒险带回家充呢?”
南都记者现场见到,充电桩类似家里的插头装置,只要扫码充值,手机上就会显示附近哪个充电口闲置可用,直接插上后即可充电。李建华称,该充电桩和家用充电装置最大不同在于,“它只要一插电就能检测出业主使用的充电池是否异常,如果充电池使用年限太久、电池鼓起来,都无法正常充电。”此外,电池充满电后会自动断电确保安全,而收费标准为28元包月。
富力桃园小区配套的充电桩设备。
业主们普遍对物业的一系列措施给予点赞,“挺好的,物业采取这种措施确实有效防止电动车上楼”“楼下充电这么方便,大家没必要推电动车上楼,又不安全!”
天河区的东圃广场,也是电动车数量较多的小区。有小区业主向南都记者反映,因为没有集中充电的地方,不少业主将电动车带回家充电。
7月底,记者走访该小区发现,电动车大部分停放在一楼架空层及地下停车场。其中一处停车场不仅有电动自行车,还有电动三轮车。记者数了一下,总共估计50辆左右。而在一楼某处公共平台,电动车数量更多,密密麻麻摆了几排。有保安人员表示,小区电动车至少几百辆,平时上楼根本管不了。
记者随机选择小区内各栋楼层,看到有些楼层公共走廊、通道存在停放电动车现象。小区5月份张贴的公告中称,为严格管理和解决小区电动车停放充电问题,管理处吸取业主意见、综合考虑,拟选择网球场与环城高速围墙之间的空闲位置,设置公共充电桩,停车棚将采用不燃材料搭建。公告还提到,待公共充电桩建好并投入使用后,电动车将禁止上楼停放或充电。
7月底走访时,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告中的停车棚已经搭好,充电设施还未安装。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包括与业主沟通,选择场地、规划建设、制定应急预案。物业建设充电桩计划采用扫码插线充电方式。至于建造费用,取自小区的公共收入。
东圃广场小区物业推进建设公共充电桩,车棚已搭好。
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家充电企业的方案,将来充电设备的收费标准可以选择临充,也有包月,每月不到30元,每天可以充12个小时。目前,他们在挑选充电企业合作方,综合考虑充电价格和售后服务情况,“毕竟主要目的还是惠民嘛”。
8月上旬,小区物业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经过商议已确定合作企业,很快就可以进场安装充电桩。上述人员称,初步预计约60个充电位,若无法满足,后续还可增加,“场所安全也会考虑,摄像头、烟感、灭火器都会具备的。”
采写:南都记者马辉 杨婷 实习生胡晨豪 陈开欣
编辑:李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周一见
广州电动车治理
广州电动车治理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