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公园正在优化!记者实探广州公园无障碍设施现状

南都N视频APP · 记者帮
原创2025-10-13 22:36
图片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在即,南方都市报联合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推出《民呼我应·共迎文明十五运》系列报道,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聚焦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助推广州城市面貌持续“焕新”,城市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新风开花结果。

民呼

市民盼优化公园支路无障碍设置

此前,有残障人士反映,作为一所以文化展览为特色的专类公园,广州文化公园一些小型展馆进门处仍缺少坡道,使用轮椅难以进入参观。

不仅是文化公园,海珠湖公园也被指部分支路和公共设施存在细节上的盲点。例如,在海珠湖党群服务中心,市民若想使用建筑侧面一条坡道出入党群服务中心,通往公园主干道的支路却存在三个绕不过去的阶梯。特殊人群亦希望园内部分区域如畅和园、云庐、红船亭、罗森便利店等增设无障碍设施以方便出入。

在海珠湖公园鸟岛对出的一处观景平台上,有一条坡道可供出入,但有使用轮椅的市民认为,该坡道较为陡峭,且两边未配备有扶手,地面上安装的十数条减速带也影响轮椅、婴儿车的实际行驶。

我应

相关公园正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升级改造

为了解相关情况,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文化公园(广州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和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

文化公园方面回应称,为更好地服务广大游客,特别是满足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儿童及临时行动不便者的游园需求,响应国家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号召并配合全运会要求,公园方面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升级改造工作。

具体来看,文化公园在游客服务中心、母婴室内部设置无障碍低位服务台,台面高度控制在0.8米以下,方便为轮椅使用者、儿童等群体提供贴心服务。此外,公园内的展馆及中心台观众席实现无台阶化或配备规范坡道,对文荟馆、省际馆、棋艺馆等场馆的无障碍坡道进行重新铺设,坡度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内,并加装扶手。

图片

文化公园内重新铺设的无障碍坡道。

同时,文化公园对厕所进行全面规范化改造,设置L型与上翻式安全扶手,安装紧急呼叫按钮,增设挂衣钩等便利设施;标识系统清晰醒目,整体空间布局更加宽敞、安全、人性化。

文化公园方面还特别解释,目前公园主要道路、各展馆入口以及中心台观众席区域均已具备完善的无障碍通行条件。有个别展馆如艺庐展馆的确有配备规范的无障碍通道,但受位置所限设置在展馆西面的侧门。如有需要,工作人员将引导并协助游客通过无障碍通道进入展馆参观。

而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则回应称,园内畅和园、红船亭等设施为早年园博会展览的一部分,设计之初仅用作观赏用途,在园博会后才成为市民可进入参观使用的设施,因此没有预留无障碍出入的通道。而鸟岛对出的观景平台原先为水边的野地,是为满足观鸟人群的需求增设的设施,坡道原先并非为专门的无障碍坡道。

图片

坡道旁增设的温馨提示牌。

不过,该局表示,目前已在上述设施周边增设温馨提示牌,特殊人群若有进出设施的需求,可拨打温馨提示上的电话请工作人员现场协助。此外,罗森便利店门口也将增设无障碍设施,海珠湖党群服务中心的无障碍出入动线也将进行改造。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方面还透露,海珠湿地各区域为保障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游览权益,均对无障碍配套进行完善。其中,海珠湖区域配备无障碍洗手间3 间,无障碍通道 1 条,无障碍坡道 4 条;一期区域设置无障碍洗手间 3 间,无障碍通道 4 条,无障碍坡道 18 条,同时在服务点位配置无障碍柜台 1 个,从通行到服务全流程适配残障人士需求,支撑深度游览体验。

二期区域则规划无障碍洗手间 3 间,无障碍通道 5 条,并在科普、服务等关键区域设置无障碍柜台 3 个,结合生态科普场景特点优化设施布局,确保残障人士能平等参与科普活动,享受生态研学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市民游客的休憩与饮水需求,海珠湿地特意设置多处生态休憩座椅及直饮温水补给点,兼顾儿童与老人饮用需求;同时新增便民储物柜、大件行李寄存点,并配备免费轮椅与婴儿车,提升游客游园体验。

图片

海珠湖公园内新增的直饮水补给点,一高一低设置兼顾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调查

记者探访市内部分公园无障碍建设现状

广州在2023年发布的《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至2025年,广州将进一步巩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地位,成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此外,今年12月8日,残特奥会将在广州开幕,这也是广州第三次举办大型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对此,广州首次提出全民全龄友好的“零障赛区”理念,全力推进场馆和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升级,助力打造无障碍标杆城市。

目前,广州市内公园的无障碍环境是怎样的?除了上述两个公园外,南都N视频记者还对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晓港公园、天河公园、珠江公园以及荔湾湖公园这6座公园进行了走访调研。

记者调研时发现,这些公园的主路以及主要设施基本实现了无障碍升级,无障碍洗手间的功能也已基本完善。不过,部分公园在细节处仍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荔湾湖公园,由于公园水域面积占比很大,园内多处陆地被水体隔开,需跨拱桥通行。不过,有多处拱桥仅有阶梯供上下,不便于使用轮椅或者推婴儿车的市民游客通行。公园内不少亲水平台都以阶梯连接外部,未设置无障碍坡道,仅有个别区域能够令轮椅行至湖边。

图片

荔湾湖公园内一处仅有台阶上下的拱桥。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东山湖公园。其中,榭映美术馆对出的湖边与公园道路存在较大落差,仅有阶梯上下。而在东半岛南侧的湖边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在天河公园部分湖岸区域,阶梯的存在也使得部分人士无法进一步靠近亲水设施。

而公园内的亭廊,也有一部分与地面落差。记者使用卷尺粗略测量发现,不少亭廊台阶的高度约10cm。这一落差看似不大,但对于使用轮椅或婴儿车的人士而言,则是一道需要花费力气跨上去的台阶。

图片

东山湖公园内一处亭廊,可见地面落差形成的台阶让轮椅等难以入内。

“这点小台阶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我们老人家也要抬一下脚才能上去,更别说那些坐轮椅的朋友了。”有老年市民如是说。

类似的情况也在流花湖公园出现。在园内的电玩中心处,记者发现了停靠在一旁的婴儿车。由于台阶的存在,家长不便将婴儿车推进室内。

1020x1110_68ecbaeb76136.png?X-Amz-Conten

流花湖公园内,婴儿车停在电玩区域外围。

广东无障碍体验促进员方坚泽也是一位日常需要乘坐轮椅出行的人士。他在受访时认为,目前不少公园以平路为主,出入方便,但并非出于对无障碍设计的初衷,而是本身的地理条件就是平地。因此,他建议公园方面应更多以残障人士的视角推进无障碍设施的优化。

在走访过程中,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天河区的两个大型公园——珠江公园与天河公园就对亭廊的无障碍进出方面做出了改进,大部分亭廊在出入口处削掉一部分台阶,做成了一小截较缓的坡道。

不过,珠江公园紫薇亭的位置离公园主路有较高的落差,市民若想从主路到达紫薇亭,需要登上两级平台才可到达。公园主路到第一级平台可利用无障碍坡道通行,但从第一级平台到达亭子所在的第二级平台却没有修建坡道。

图片

图中坡道仅能通往第一级平台,并不能通往紫薇亭。

此外,在无障碍标识方面,有些公园也相对不够精细。其中,晓港公园的导览图上虽然标出了园内公共卫生间的位置,但并未说明上述公共卫生间是否包含无障碍卫生间或第三卫生间。天河公园南门附近的青少年文化广场边上,立着一块轮椅标识的蓝色牌子,但并未直接指向周边具体的无障碍设施。

图片

晓港公园导览图内,厕所的标识并未显示其是否为无障碍厕所。

回应

将尽力继续完善无障碍建设

综合调研情况,南都记者与部分公园管理方进行了沟通,了解公园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情况。有管理方坦言,受限于地形和历史遗留等因素,有的地方仍难以实现无障碍改造。

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回应称,荔湾湖公园作为岭南传统园林,其部分拱桥、亭廊因历史风貌保护需求及地形限制(如坡度陡、空间狭窄等),确实存在难以改造为无障碍通道的客观困难。此类设施在设计初期并未充分考虑现代无障碍标准,若强行改造可能影响结构安全或破坏景观完整性。

晓港公园方面表示,部分无障碍标识的的确存在醒目度不够的问题,比如尺寸偏小、安装位置不够显眼。目前,正在逐一检查园区所有公共厕所的无障碍标识,未来将通过调整标识的安装高度和位置、加大标识尺寸等方式,让标识更醒目,确保无障碍设施能被市民游客准确、快速地识别。

而广州珠江公园在回复中也解释了紫薇亭平台未铺设缓坡原因。具体来看,由于紫薇亭的六级台阶的总高差为0.9米,按照规范要求需要坡道投影长度为10.8米,但紫薇亭附属平台南北及东西向纵深均不达10.8米,不能建设对应坡道;该园探讨建设二段折线型缓坡通道,但与紫薇亭整体景观不协调。目前紫薇亭及其附属平台供游客休憩游玩,由于附属平台面积较大,暂时只建设通往附属平台的通道供特殊人群观赏游玩。

珠江公园方面亦透露,目前园内无障碍设施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市级财政专项拨款。鉴于当前年度预算规模有限,且优先保障既有无障碍设施维护及园内其他民生项目,暂未安排风景林区无障碍提升工程专项资金。后续将探索推进相关建设,并拟申请专项资金,以继续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

委员建议

树立“绣花针”式的精细化改造理念

针对目前广州市内公园存在的部分无障碍环境缺陷问题,长期关注特殊群体的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认为,无障碍服务要看的不是硬件和无障碍标准有多完美的匹配,而是能否具体回应残障人士面对的具体问题。目前的公园对于残障人士如视障群体的关怀依然有很大空白。

郑子殷表示,虽然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实施、地方法规不断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升,社会正在逐渐认识到残障人士独立出行的权利和能力,但“残障人士被社会默认是不能独立出行”这一观念影响依然存在。而这种认知从根源上削弱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人行道出入口明明应该实现零高差,施工人员却会习惯性地留下5厘米左右的高度差,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反正有人会帮忙抬一下”。“这看似小小的5厘米,却成为轮椅使用者无法逾越的障碍,使原本的无障碍设计无法发挥应有功能。”郑子殷说。

而针对历史建筑限制、经费不足等问题,郑子殷表示,历史建筑并非绝对的限制,国内外已有许多古建与无障碍融合的良好案例,当前公园应优先处理最紧迫、阻塞性强的点位,分阶段实施,不必强求一步到位。对于受空间或结构限制的区域,可灵活采取适老化、增加辅助设备(如呼叫按钮)等方式提升可用性,核心是树立“绣花针”式的精细化改造理念,避免因噎废食。

他建议,公园方面应定期听取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的意见,让使用者参与建设过程。同时,改造单位需系统梳理无障碍流线,明确真正痛点,不能仅满足于加装扶手、标识。建议上级部门组织标准培训,提升改造专业性,避免无效返工。

除此之外,郑子殷还建议广州可打造一个无障碍样板公园,集中展示信息无障碍、科技助残等措施,为全市公园提供直观、实用的参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廖艳萍 陈卓睿 实习生 林卓仪 喻祈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