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闻荐读 | 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记;探访海淀教培机构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8-22 19:27
微信图片_20210509175107.jpg

一周热闻荐读

(8月16日-8月22日)

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记:历十八载,执法“九龙治水”争议多年

采写:南都记者 孙朝 尤一炜 实习生 樊文扬 编辑:蒋琳

“既然国家机关也被纳入监管范围,肯定需要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

“但是现在各个业务部门分头去管也不是完全行不通,应该尊重中国的实际现状。”

类似的讨论,多次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保法”)的审议现场和专题研讨会上。经过不断打磨,App过度索权、人脸识别、大数据杀熟等切中社会“痛点”的条款,也被一点点地添加进最后的版本中。

8月20日,个保法获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11月1日起施行。

从启动立法研究到表决通过,个保法走了18年——既经历过机构改革、立法资源制约的困顿,也曾因智能手机普及和“徐玉玉案”被加速推进。立法背后,是学界、实务界、立法机构的多方碰撞。

750x500_611fb333cefbe.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


“双减”背景下教育部换帅,新部长将为中国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编辑:梁建忠

据新华社8月20日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日上午经表决,决定任命怀进鹏为教育部部长。此前,怀进鹏已于今年7月出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陈宝生不再担任该职。

察时局注意到,怀进鹏此次履新也是继俞伟跃担任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后,教育部今年第二次人事调动。

作为学者型官员,怀进鹏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他曾表示让更多贫困地区学生缩小信息鸿沟,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此外,谈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他曾呼吁中国大学要尽快建立新型人才观。

受命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怀进鹏身上的担子不轻:“双减”、职业教育、教育评价改革、新高考改革……一系列重点任务都将由这位新上任的部长继续推进。


用法律对抗禁令:被无端拒签的中国留学生们决定集体起诉美国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编辑:程姝雯

一种持续了近一年的禁令,正在让成百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梦碎。

大约一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之名签署了一份编号10043的总统公告(PP10043)。学生们随后发现,凡是曾就读北航、北理工、南航、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西工大、北邮等学校的理工科学生,在申请攻读研究生时,都会被美国政府拒签。

这种因个人学习经历而被一刀切拒之门外的做法,让不少学生都有被冒犯的感觉。一纸禁令打碎的不只是留学梦,还有人因此亲子分离,夫妻隔海相望。面对被滥用的权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决定不再沉默,准备起诉美国政府,“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法律对抗禁令”。

学生的行动也被国家高层所关注。7月初,外交部两次在记者会上公开回应10043号公告,敦促美方正视并重新审议这一问题。对美喊话后,7月底的中美天津会谈,中方亦要求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

目前美方尚未给出回应。起诉之路仍然漫长,最紧迫的是筹集到诉讼所需的资金。据律师介绍,开启诉讼进程需要至少35万美元,后续可能需要75-100万美元。在众筹平台GoFundMe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募集到了12万美元,平台有90天的募款期限内,这个进度难言乐观。

参与诉讼的学生也担心,日后再申请签证时可能被针对。虽然业内人士保证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种种不确定性面前,枪打出头鸟的忧虑一直存在。但正像一位学生所说的,“在这个事情真的出来后,如果我们不去发声的话,谁去发声呢?”


“双减”落地后,教培机构找到出路了吗?实地探访海淀黄庄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黄莉玲 黄慧诗  编辑:蒋琳

靴子落地,假期学科补习班终结在这个夏天。今年7月,“双减”引发教培行业震荡。按政策规定,学科类机构不得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补习,也不得资本化运作。

盈利模式被颠覆,融资上市又无望,教培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为了活下去,多家教培机构宣布大规模裁员。数以万计的失业者中,有人拿到N+2补偿,有人申请仲裁追讨工资。资本退潮,一些教培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危机也浮现,有的甚至跑路消失,让家长陷入退费无门的困境。

“双减”落地三周多,余震还在继续。南都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大型教培企业正在忙着寻找出路,已有多家动作较快的机构推出美育、科创、口才等素质教育产品,也有的发力公考、考研、语言培训、留学等领域,进军职业教育。

这些新业务的前景如何,未来可能创造与K12培训旗鼓相当的营收吗?行业大整顿后,将回归何种面貌?

有专家告诉南都记者,未来赛道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但它们都很难像K12培训那样存在强烈和大规模的需求。未来市场上可能会有一些小而美的机构冒出,但是大规模的集团军不易成形。


16口大家庭告别群居隔离生活:这段日子像回到儿时的外婆家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编辑:梁建忠

小区解封第三天,蔡婷再次站在房间里,觉得屋里空荡荡的。家里的两个孩子还没有从热闹的16口之家的氛围中恢复过来,直到现在还嚷嚷着要找其他伙伴玩,希望这场欢聚能够继续。

7月底,蔡婷的表姐从云南昆明到湖南益阳探亲。蔡婷叫上了朋友一家,外加表姐、表妹、表哥们,5个小家庭的16口人在家举行聚餐。朋友是一对夫妻,之前就住在表哥家的对面,也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

8月1日,湖南益阳铂金汉宫小区4位居民确诊感染新冠肺炎。随即小区两栋楼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全小区实行封控管理。蔡婷和她的亲人朋友们就这样被隔离起来,度过了半个月的“群居生活”。

随着蔡婷随手发布的一则“早上一顿吃了40个包子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这个临时组成的大家庭。一些人好奇,在家庭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居住在城市的16口大家庭亲密相处十几天是怎样一种体验?

蔡婷用“难忘又难得”形容这次经历。在她看来,这种“家人都在身边,朋友就在对面”的生活让他们回到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光,“这种感觉又回来了。”

近日,南都记者连线了这个网红大家庭,他们讲述了隔离期间除了包子,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细节。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