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象走红,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如何“破圈”?听他们支招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10-11 08:23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召开之际,10月9日-10日,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办。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大课题,而国际传播不仅是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其实也是在推进国际合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上表示。

南都记者注意到,10位在公共关系和传播领域享有盛誉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以及企业家代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各抒己见。

有些官员和专家从云南大象、陕西朱鹮的故事出发,带来一线实践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李子柒”这一名字在论坛中多次被提及。

多位与会人员认为,“李子柒”现象为国际传播带来诸多启示,并建议在官方沟通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将社会沟通管道、民间沟通管道等都作为跨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领域。

WechatIMG498.png

分论坛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新时期新形势更有理由做好国际传播

为什么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

“传播不是解决问题,做事是根本,事做得好,故事才能讲好。”在分论坛现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提供了一个环保人通过身体力行,实现有效传播的典型案例。

在他看来,减碳不仅是生产侧的任务,消费领域也大有可为,而全民减碳的第一步可以从绿色骑行开始。从去年起,他在微博做了一个实验:记录下自己骑行去部里上班、去菜市场、去参加讲座等体验。

“去年以来,我骑行了18个月,累计骑行天数351天,减碳2.475吨。对我来说,生态环保是职业更是使命,但它的确健康又快乐。”他在微博中写道。

传播效果如何?据介绍,截至目前,他一共发布171篇骑行相关的微博,大概3天一篇,总阅读量超过800万,最多的一篇阅读量超过172万。

WechatIMG497.jpeg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孟建表示,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成就并未得到更多认可,也受到来自外界的一些质疑,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做好国际传播。”他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要更多谈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避免自说自话。

“李子柒”被多次提及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谈到国际传播,知名网红、内地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名字在现场被多次提及。

WechatIMG499.png

分论坛现场。

“李子柒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孟建说,如今短视频的火爆背后是人类交往方式的变化,因此今的国际传播一定要站在人类发现新的交往方式的基础上来构建全媒体矩阵,下一步要在碎片化接触的方式的基础进行研究。

除了搭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全媒体矩阵,孟建还建议,要设计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管道。“要在官方沟通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将社会沟通管道、民间沟通管道等都作为跨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领域,并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予以实施。”

此外,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同样以“李子柒”举例称,李子柒这一IP的象化、人格化、具体化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很多参考价值。

以科技企业为例,杜兰认为,当中国科技企业走向世界,不只要“有肌肉”,还要有温度。“当我们因为别人觉得我们强大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一些问题:不应该一味对外强调自己的‘强壮’,我们希望展现共建世界的美好、实现共赢的态度。”杜兰说。

云南大象“一路向北”引起全球同频共振

南都记者注意到,除了学界、企业外,现场还有人带来了一线的实践和思考。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单红就这一话题分享了一些秘诀:具体工作中,采用小切口大视觉、小故事大背景、小人物大情怀,以点带面,上下互动,向世界讲述美丽陕西三个故事。

哪三个故事?第一个讲好守护秦岭的故事,第二个讲好朱鹮的故事,第三是要讲好治水治沙的故事。

她以朱鹮举例,40年过去了,朱鹮从7只扩展到现在5千余只,陕西的经验成为全球的案例,创造了史上动物保护的奇迹。“我们深入研究朱鹮的价值,通过不同方式传递朱鹮背后的生态保护故事。”单红称。

今年以来,云大象一路向北迁徙引发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一些外媒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纷纷跟踪报道。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在分享该案例中提到,在此过程中,媒体正面回应国际舆论的关切,展示云南为保护洲象栖息地,促人象和谐所做的努力。同时,邀请环保领域人士围绕着洲象保护展开讨论,引起了全球的同频共振。

“向世界生动展示云南发展成就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增加了非常好的叙事。” 何祖坤说。

运用环境数据推动全球化治理

“今天的洱海是生态保护的一个典范,从曾经受到污染到现在恢复清澈,真正成为了高原明珠。”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称,通过数字科技手段,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

作为中国环保界耳熟能详的人物,他曾领导编写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也见证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不断走向完善。

马军和公共环境研究院开发出手机APP“蔚蓝地图”,这里集成了来自中国各部门发布的污染源信息的数据,方便公众更好地参与环境管理。2020年,他们的团队开发运行“蔚蓝生态链”,呼吁品牌企业关注在华供应链的环境表现,所有关注环境的各方被“链接”到一起,大企业将有效推动和监督供应商进行绿色生产。

“我们现在进一步地把所有数据向全球方向去拓展,空气质量、水质、企业排放情况构建全球性的治理,希望通过环境大数据和数字化方式,不但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也能推进全球在数字化基础上开展对应的治理活动。”马军说。

循序渐进介绍中国“山珍海味”

“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中国。”曾经参与过北京申冬奥的万博宣伟中国区总裁李蕾在分享《从生态文明重新认识中国》的主题讲话中提到,一些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有偏见,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是受到挑战的。“我们认为,生态文明会是一个重新塑造中形象很好的突破口。”

在沟通方式上,要防止把“中国模式”硬塞给别人,要让他们听得懂,得先听他们感兴趣的,然后再介绍中国“山珍海味”的味道。外国人一下子“吃”可能招架不住,“循序渐进才是最好的。” 李蕾说。

李蕾还现场支招,强调要用“小人物、大精神”。看外国的片子都喜欢这种方式讲故事,主人翁永远多元化,然后有数据支撑,就要不断地说、不停地讲。

“生态文明是一种介绍中国价值观非常好的机会,以前可能外国人觉得听不懂就排斥、不想听,但如果这些理念可以解决全球人类同样面临的问题,他们会觉得这可以一起做。”李蕾说。


南都记者王凡 潘珊菊发自大理

编辑:潘珊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COP15,保护生物多样性
聚焦COP15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