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通讯员卢梦舟 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下称“港科大(广州)”)项目一期工程核心建筑和配套建筑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港科大(广州)计划于2022年9月开学。
“融合学科”如何建设?“枢纽”与学院相比有何不同?在新的学术框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各“枢纽”期待什么样的学生?
围绕这些关键问题,港科大(广州)推出了“枢纽赋能、跨界创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四大枢纽署理院长系列访谈”。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温维佳教授、信息枢纽署理院长宗福季教授、系统枢纽署理院长李世玮教授、社会枢纽署理院长谢丹阳教授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从左至右为:功能枢纽温维佳院长、信息枢纽宗福季院长、系统枢纽李世玮院长、社会枢纽谢丹阳院长。
社会枢纽理念:
成为数字社会知识经济的主导力量
在港科大(广州)的官方网站上,这所筹建中的大学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清晰可见:不同于港科大的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设置,港科大(广州)以“枢纽”代替学院,开创性地采用了一套独特的枢纽架构模式,结合更全面立体及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融合学科教育、科研及知识转移的发展。
四大枢纽中,功能枢纽以研究“硬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信息枢纽以“软科学”为主,在此之上建立系统枢纽。在这三个枢纽的基础上,关注社会问题的第四个枢纽正是社会枢纽署理院长谢丹阳教授带领的社会枢纽。
社会枢纽署理院长谢丹阳教授。
谢丹阳教授对社会枢纽的定位是成为“数字社会知识经济的主导力量”,致力于培养具备优秀的分析能力、心态开放包容、且有社会意识的融合学科人才。“我们希望社会枢纽培育出的人才,有解决社会和经济难题的能力,能为网络社会和快速发展中的知识经济做出贡献。”
据了解,社会枢纽正探索在港科大(广州)的校园里建立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室(Signature Lab),例如虚拟社会实验室、模拟城市实验室、劳动力迁徙与人才流动实验室等。“打造这些前沿的实验室,不是一个枢纽可以独立完成的,我们需要和其他的枢纽通力合作。在互相合作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枢纽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刺激大家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谢丹阳教授说。
四大学域均有融合学科特性 :
希望MBA+学子兼具投资者和创业者视角
目前,社会枢纽下设四个学域(Thrust),分别是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MBA+,每个学域都具有融合学科的特性。
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格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的融合将会改写金融中介和金融普惠的全貌。在此背景之下,社会枢纽开设了金融科技学域。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探讨与环境、能源和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以及哪些公共政策更有利于创新创业,还有如何通过实验经济学和决策科学来指导公共政策的制定等学术议题。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则包含了与“城市治理”相关的人口、社会分层和社会融合等问题的研究,也涵盖了与“设计”相关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传播、交通、基建、城市形态等问题的探讨。
至于颇受外界关注的MBA+学域,谢丹阳教授强调,区别于传统的MBA课程,MBA+学域将更加强调创业和创新,旨在传授与创新和风险投资相关的知识,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最终帮助学生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
据了解,香港科技大学已经于2019年开始推出“广州先导计划”项目,试行港科大(广州)的学术架构,为港科大(广州)的发展积累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师资力量。谢丹阳教授介绍,目前MBA+学域首个项目“工商管理硕士(创新创业)”已通过学校相关委员会的审批,即将开始招生。
以港科大标准招聘高水平师资
为教师在融合学科发展提供空间
谢丹阳教授介绍,港科大(广州)目前正在建立师资队伍,学校非常欢迎有创造力、心态开放且有志进行融合学科研究的老师加入。
“港科大(广州)深知:寻找具有融合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坚信融合学科研究将是未来趋势,并以严格的人才筛选机制进行把控,以确保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的师资水平达到同样的标准。”谢丹阳教授说。
同时,学校正在考虑为教师们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他们从事融合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师转为常任教员之前,允许有额外一年的时间来学习、提升其较为薄弱的学科。以金融科技为例,假如招聘了一位计算机科学背景的学者,在其转为常任的教员之前,学校将给予其额外时间进行金融方面的学习。
社会枢纽署理院长谢丹阳教授。
后疫情时代:
融合教学模式将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疫情为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谢丹阳教授坦言,刚开始进行线上教学时,确实遇到一些难题。“我在教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需要手写很多公式和图表。但当我在平板电脑上写的时候,我就看不到学生的表情,不知道他们是否跟上了我的思路,觉得有趣还是无聊”。后来,这个问题终于通过技术手段得以解决,老师既可以展示手写的板书,也能够兼顾与学生的互动及交流的效果。
“在适应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后,老师们都感觉到,线上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谢丹阳教授介绍,他还与其他教授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工作坊以及学术报告会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
据了解,港科大(广州)将全面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以便学生未来能够同时选修广州、香港两个校园的课程。教室的设备设施在搭建过程中将全力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这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同时,每个港科大(广州)的学生都要修两门融合学科的核心课程,即融合学科设计思维和融合学科研究方法。“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彼此,也会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进行融合学科研究。”谢丹阳说。
图片:通讯员供图
编辑: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