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岭南风情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这里有艺术村,有旧物店、旧书店、艺术画廊、手工艺木雕……;
这既是人文情怀、历史的积淀,亦是艺术的殿堂……
谈起海珠区华洲街的文化和美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李志红副教授如诗般娓娓道来。华洲街是广州市著名的“南肺”保护区,辖内有千年古村、艺术村,是海珠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街道之一。
近年来,华洲街进一步整治社区容貌秩序和环境卫生,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精准实施垃圾分类,精细管理环境卫生,通过打造“地面干净、立面整洁、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居民满意”的生态人居环境,让华洲街各社区旧貌展新颜,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现如今,焕然一新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嵌入这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街道中,成为一处新美景,艺术范十足。
改造前。
改造后。
切实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和质量
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华洲街道严格落实市、区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加强分类投放设施优化提升,改善投放环境,优化投放、收集两个环节的设施管理和周边环境美化。
作为一名关注垃圾分类公益文化传播的资深设计师,李志红副教授对华洲街道在城中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做了很多深入调研。围绕“一街一景一特色”的打造理念,他在垃圾分类硬件设施设计上注重“因地制宜、巧妙设置、适用实用、艺术文化”上下功夫,与垃圾分类公益文化传播相结合,多措并举。
街道辖内建设了多个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垃圾厢房。新建设在土华公园、小洲艺术村内的垃圾厢房,因地制宜,贴合使用需求,功能间布局合理,同时厢房外观设计能够展现街道历史文化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如果不特别说明,根本无人能发现这些吸睛无数的“微景观”原来是垃圾厢房。
改造前。
改造后。
“一街一景一特色”打造垃圾厢房“艺术范”
华洲街道此次提升改造的厢房,以中国风为设计主题,融入现代简约元素,厢房设计参考岭南建筑风格,以框架结构打造通透、明快的空间感,古代亭台楼阁风味,搭配当代城市景观,古典与现代交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线,进一步提升华洲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水平和形象。
其中,土华公园与小洲村是以“一街一景”、打造特色亮点的设计理念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原本点位投放、临存功能区域划分混乱、不便于管理的缺点。升级改造后,一是实用性更强、功能更全面,让投放区与临时存放区两个区域功能划分清晰,操作起来更方便;二是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式设计外观,舒适、雅致的投放环境,无形地提升了居民投放垃圾时的体验感,进一步提高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龙潭联社办公楼和华盛公园的升级改造是原基础投放亭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成“一亭一房”集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临时存点和工具房于一体的垃圾分类厢房。厢房建设使用新型建筑环保材料,投放区按最新星级投放点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设施设备配置,厢房内部配备先进的消毒、杀菌除臭设备,有效防止异味产生,时刻保证内部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干净卫生。投入使用后,街道将派驻相关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定时定点值守,引导居民精准分类投放,实现生活垃圾的密闭管理。
改造前。
改造后。
办好垃圾分类实事 用心暖民心
垃圾分类,生活小事,民生关键事。华洲街以生活垃圾分类为抓手,积极践行“为民办实事”、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完善投放设施、优化美化投放环境、打造特色亮点等系列手段,集思广益,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实际需求,一方面把垃圾分类工作压实责任,抓细抓实效,完善分类投放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创新,总结探索更适用于华洲街街情的工作方法,无论是硬件打造融入华洲特色文化元素,还是软文化宣传注重氛围营造,力求居民群众体验感不断提升,让垃圾分类这一文明“新时尚”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动自觉。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