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到访的国际政商大咖对广州的第一印象各异其趣,有人记住了它的通商历史、有人记住了它的精致点心,还有人记住了十三行粤剧舞台上的花花脸谱,但是他们对的认识里有一点却高度一致:只有亲自来和亲眼看过,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美好。
在4年前广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的时候,《财富》全球论坛创始人、常务董事倪德慕专门叮嘱参会的100多名世界500强高管们来了这里就不能只待在会场里,有机会要走出去见证城市的面貌,去接触广州的市民。
2016年库克在中国。
因为《财富》全球论坛第一次来到广州的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当时去了天环广场的苹果零售店和广州科学城的一家苹果供应链企业,从此记住了广州的现代化和穿城而过的珠江。当时他用“全球最现代化的地方之一”来形容这里,并且认为珠江能给广州带来“独特和鲜明的个性”。
2018年,皮埃尔·拉法兰在广州。
来广州次数更多的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对这里的感受则更深。虽然十三行博物馆和粤剧艺术博物馆都让他流连忘返,但是在2018年最近一次访问广州时,他谈得更多是广州人的精神气质。无论是在1976年他第一次来广州时的物质条件艰苦时期还是现在的繁荣昌盛时期,这里的年轻人都朝气蓬勃,不断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无论之前的人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后来者也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答案。在千年历史激荡中,这座城市已经从中国看世界的窗口,转变成世界读懂中国的样本,1800多万人栖息在7400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上,这里每个人的故事都生动精彩,把这些散落的火花汇集到“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平台,就能成为融化冰封的火焰和启迪思维的火光。
它足够国际化,可以让人在一城的范围内窥探出全球政经趋势变化的风向;它又足够中国化和本地化,你既可以在这里的历史街道上轻易搜索到它的商业基因和开放传统,又可以在现代化的城市景观里读懂整个中国的繁荣富强。
从一个人去感受一座城,从一座城去读懂一个国家,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并不复杂,但前提是观者自身必须抛弃意识形态的成见,以一颗平常心把视野打开。
理解时代变化的线索
两个月之内连续三场重磅级的国际政经盛会让千年商都的心跳脉搏彻底跟世界同频共振。
第130届广交会、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和本次召开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不仅让更多的国际政商人士看到了这里的日新月异,也让开放的广州已经彻底走在了世界大势的最前沿,只要用心观察,许多足以折射出当前最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重要变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线索。
关于世界经济变化的第一个线索写在了珠江之畔。
珠江。
上个月中旬刚刚在这里闭幕的第130届广交会透露了不少关于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动向。
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届广交会创造了多个第一: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首次举行珠江国际论坛、首次全面对境内采购商开放。而这些创新分别投影出传统贸易从向线上数字化转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外循环和内循环的融合等当前一系列重大趋势。
参加了这次广交会的法国跨国零售集团欧尚的采购经理安·卡索就感受到了这一点。“疫情让全球采购变得更加困难,但广交会一如既往地没让我们失望,中国企业推出了不少创新产品,展示了中国科技和产品的最前沿。”
平台累计访问量达3273万人次、超过35万人次观看企业直播、18家境外工商机构组织500多家企业线下参会、18家国际企业组织到场采购……本届广交会用这些数字回答了在当前全球化遭遇的逆流和挑战。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通过贸易合作把世界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这不仅是中国的选择,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心声。
关于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的第二个线索留在了越秀山麓。
两周前在这里闭幕的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和第五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世界展示了城市治理的新技术和新做法。
在这届颁出的奖项里,奥地利维也纳的“激励儿童和青年加入城市决策和管理”、塞内加尔圣路易斯的“地方政府跨市红树林养护项目”、厄瓜多尔基多的“都市区生态效益工具”、黎巴嫩丹尼区的“抗击疫情的应急响应计划”和中国重庆的“处理疫情城市医疗废弃物的应急解决方案”等5个项目从15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奖。
作为首个在世界城地组织框架下由我国城市发起、表彰全球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领域创新实践的国际奖项,今年的广州奖用生动的案例向世界回答了城市应该如何应对疫情挑战、推动绿色复苏。
世界城地组织秘书长艾米莉亚·塞兹把本次全球市长论坛和广州奖视为联结世界的重要平台。在疫情带来的全球隔离中,她希望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分享城市治理经验,让全球城市能够携手走在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三个线索在广州塔脚下。
几天前在这里召开的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昭示了中国愿邀请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在世界大变局中共同探讨人类共同命运的真诚愿望。
本届会议“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包括前总统、前总理、前首相在内的数百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的热情参与,他们通过会议的平台一起传达中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坚定信念和真诚愿望。
这些政要嘉宾的见解将对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带来启发,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点上,究竟是让对抗和隔阂成为主流,还是继续拥抱开放与合作,他们的话语将趁着广州的秋日长风传遍全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是中国对自己的沉思,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人类的观照自问。
商业基因和革命情怀的碰撞
也许是一个巧合,在本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场地紧邻的越秀公园地铁站,站厅墙面上正在展示描绘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伟大征程的百米画卷《复兴大道100号》。每一位通过地铁站的大会嘉宾在走进会场向全世界进行分享交流前,都能先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绘画,亲身感受百年历史深处的岁月峥嵘。
当画卷里一百年前凋敝破散的河山变成了眼前繁荣富强的画面,想必每个人都会禁不住的追问这种改天换地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其实隐藏在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遗迹里。
在起义路维新横路素波巷的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园里,一百年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广东首个党组织的小红楼依然矗立在原地,红墙绿瓦的两层小楼静谧安然,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党的光辉照万代”七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不断向前来重温那段红色记忆的人们讲述百年历史的起点。
一百年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广东首个党组织的小红楼。
一百年前,这里的商业传统带来了民族资本和海外资本,资本于是雇佣了大批的近代产业工人,而由他们组成的工人阶级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探索实践的社会土壤,商业基因和革命情怀就这样在广州碰撞并结合在了一起,最终开启了红色革命的伟大征程。
在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源北看来,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作为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城市之一,广州在党的创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党的三大在这里召开、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开办、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在这里创建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让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开展的艰苦奋斗,最终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稍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创会常务副会长李君如特别介绍了本次会议的重要背景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本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外宣传好、阐释好、解读好,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这也是本次会议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由来。
作为配套落地活动,会议期间广州市也还将精心穿插策划参观考察等活动,向到会嘉宾展示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
其实,广州不仅仅是千年商都,更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从中共三大会址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从广州公社旧址到农讲所旧址,从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到团一大旧址,广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主要涵盖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四段历史时期,完整清晰地呈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广州留下的历史烙印。
目前全市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1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共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红色旅游国家A级景区13个,这些史迹不仅一举奠定了广州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的突出地位,也将百年救亡图存的革命情怀深深镌刻在整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中。
今年6月底刚刚完成扩建后重新开放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已经成为整座城市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和深具标识性的城市文化符号。
98年前的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目前可查实姓名的38位参会代表平均年龄仅29.8岁,这群热血青年在大会宣言里庄严的宣告,要通过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
如果这群青年能有机会站在今天“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舞台上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提问,也许“从压迫里来,到解放里去”会成为他们的答案。而对参加本次“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国际嘉宾来说,“从哪里来”或许会因为民族、宗教、文化的背景而大相径庭,但每个人对“到哪里去”的回答至少都应该包括开放合作的共同选项。
向世界讲述的幸福故事
一个多月前,广州最新版城市宣传片《花开广州 幸福绽放》(Blooming Guangzhou Beyond Happiness)面向全球正式发布,全长5分钟的短片围绕“幸福”这个核心主题,用细腻流畅的镜头语言将传统文化中传达幸福寓意的红花、红蜻蜓、鲤鱼、大雁等逐一展现,所有的画面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内涵: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幸福的注脚。
从人的幸福出发向世界宣传整座城市的特质,这是目前广州讲述自身故事的新思路。
正因为如此,本次会议配套举办的“读懂中国,从广州开始”系列专题研讨会上,幸福之城也成为广州向中外参会嘉宾隆重推出的主题之一。
在这场研讨会现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说:“昨天我来广州的时候,特别“采访”了几个我在广州熟悉的朋友,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我非常喜欢广州,因为在广州生活‘无痛点’”,能够让广州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具有生活的温暖存在,这是特别重要的。”
普通人眼里生活在广州的幸福是有温暖没痛点,城市里充满了衣食住行的人间烟火气,而媒体眼里广州的幸福生活则更为多元。在一项由中央媒体主持的评选里,因为在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城市吸引力、公共安全、生活品质、教育、医疗等指标上都名列前茅,过去三年广州连续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在这项评比结果出炉后,许多普通广州人纷纷在网上留言分享自己在这里的幸福故事——
有人喜欢这里无处不在的网红书店和遍布全市的近300个公共图书馆,打造“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的努力让阅读在这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喜欢这里可以随时开展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聚集了全球近80家航空公司的白云国际机场可以通航全球220多个航点,从广州南站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高铁可以通达960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一个景点;
有人喜欢茶楼里的点心和大排档的宵夜,全市14万家餐饮企业可以让人24小时都徜徉在美食的饕餮里,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餐馆食街最后会让人恨不得多长一个胃。
在普通广州人眼里的幸福故事其实简单:因为在珠江新城的街头公园里能看到一群白鹭,因为下班的漫长路中看到了天边的彩虹和漫天的晚霞,因为冬至依然可以穿短裤跟朋友在街边吃烧烤。
属于每个人的点滴幸福汇聚起来,就成为本次“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广州向世界讲述的幸福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也因此构成了外界感触到的广州形象。
算上今年,广州已经是连续第三届承办这一重量级的国际会议,作为国内除了北京之外唯一一个如此深度和“读懂中国”连接的城市,许多国内外嘉宾在这几届会议中都分析了为什么选择广州承担这一国家使命。
回答之一是广州在近现代一直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因此也非常适合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城市窗口”;回答之二是广州国内一线城市的综合地位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国际影响力。
在所有的回答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以芳村茶叶市场为代表的广州专业市场是世界知名的“藏富于民”典范,讲好这些故事能更好的引起世界共鸣。
巧合的是,三四个世纪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有重要地位的茶叶正是通过广州等商贸口岸大规模传播到了西欧,成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趋之若鹜的时髦商品,由此催生的下午茶消遣成为广受欧洲人喜爱的社交活动,也让茶文化彻底融入整个欧洲的社会生活。
一个能展示整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元素经由广州走进西方社会生活,这种文化互相融合的成功案例足以给人以信心:中国的故事和广州的故事其实完全可以让世界理解和接纳,“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编辑: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专题】在广东(广州) 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