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北京冬奥会选中的志愿者中,有一群“幸运儿”,他们在赛事期间将为获奖运动员颁发奥运奖牌,因此被外界称为离冬奥奖牌最近的人。
12月24日,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庆典仪式业务领域举行正赛前的首次模拟演练。南都记者走近两位颁奖礼仪志愿者,揭开冬奥志愿者背后不为人知的“备战”故事。
汪亦婷。南都记者 莫倩如 摄
模拟抗干扰训练,手举盛放6斤重沙包托盘
20岁的汪亦婷是一名中华女子学院的大三学生,是此次冬奥颁奖礼仪志愿者。
据她回忆,2019年在报考学校时就关注了解到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也就是那一年,看到志愿者报名通道开启,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然而一开始,经过学校一轮轮选拔,汪亦婷1米65的身高不占优势,并未入选。3月份汪亦婷参加了建党100周年庆典天安门合唱团面试并成功入选,此时冬奥会志愿者的第一轮选拔已经结束。幸运的是,在随后的暑假里,评审团根据汪亦婷在建党100周年庆典大会直播里的表现,给她发来了冬奥颁奖礼仪志愿者的“邀请函”。
暑假期间,汪亦婷接受了形体仪态方面的训练以及冬奥相关知识的培训,冬奥会上将担任北京五棵松冰球馆的颁奖礼仪志愿者。据她介绍,冰球馆获奖的运动员将会有69人,包含金银铜奖牌。
据公开报道显示,女子冰球是参与颁奖仪式15个运动项目中人数最多的项目,冬奥会期间,冰球项目将在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其中女子冰球比赛的颁奖仪式将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
汪亦婷介绍,由于冰面赛场易滑倒,志愿者及工作人员需在比赛结束后15分钟内铺好红毯。而为了保证颁奖时的平稳性,培训期间志愿者在保持站姿、微笑的条件下,需托住盛放6斤重沙包的托盘,并保持30分钟。老师们也会模拟场上可能会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抗干扰训练。
在接受培训之前,汪亦婷是冰球运动项目的“小白”,在得知自己即将成为冰球馆志愿者后,汪亦婷特地学习了冰球相关知识,了解冰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擅长冰球运动的国家和运动员。关于对冰球运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说那非“找牙”莫属了。冰球作为一项激烈运动,发生肢体冲突在所难免,一旦发现运动员的牙齿被打落后,雪童就会在整个冰面上找牙。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春节前,汪亦婷将会同其他颁奖志愿者开展集训,内容包含英语培训和场馆了解等方面。
有人入选就会有人落选,在汪亦婷看来,所有参与者都很重视这次机会,虽然舍弃休息时间参与训练,农历新年也无法回家,但依然感受到来自冬奥组委和学校的关怀,被录取的志愿者都有录取通知,没有被录取的志愿者都收到了感谢信,这让她们感觉受到了重视。
作为可以近距离参与感受颁奖环节的志愿者,汪亦婷强调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获奖运动员来自哪个国家,我都会衷心祝福他们能取得好名次,能为他们服务我很开心。当然,也非常期待中国选手可以站在领奖台上,当看到五星红旗,听到中国国歌,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吴泽锴。南都记者 莫倩如 摄
有幸成为冬奥亲历者,另一种方式过春节值得期待
同为大三学生的北京冬奥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吴泽锴,也是通过建党100周年庆典合唱直播时的优秀表现,获得冬奥志愿者的“入场券”。
在此之前,吴泽锴一度因为牙齿不够整齐标准而自卑,但是从建党100周年庆典的排练到最后顺利演出让她重拾自信,直播中的特写镜头更是给予她无比大的鼓舞。
吴泽锴介绍,志愿者的训练过程有点“军训”的感觉,老师们会在课程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场景模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到的内容融合成一个展示。例如模拟冰球馆的整体颁奖流程。除此之外,不同场馆的颁奖流程会有差别,各个场馆的入口出口设置不同,导致颁奖路线也是不一样的。
当吴泽锴将入选冬奥志愿者的好消息告诉家人时,尽管父母不善表达,她依旧感受到父母以她为骄傲的心情。
今年是吴泽锴从小到大第一次在外过年,虽然不能陪伴家人一起过年,“但能以北京冬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以另一种方式过春节,同样值得期待。”
采写:实习生赵姬 南都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摄影:南都记者 莫倩如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相约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