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文学院探索思政引领下的育人新形式 打造党建品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12-31 14:30

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实习生谭炯昭 通讯员李伟苗  参观文献展、开展“人文菁英忠信笃敬班”、举办红色诗词大赛……日前南都记者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悉,今年以来,学院党委围绕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生发展,打造“文以载道、以文铸魂”党建品牌,营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学院文化。

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日前,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前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参观“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文献展”。

据了解,展览甄选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40余种,客观、翔实地重现营救过程的艰辛和风险,其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又有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

据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张丽军介绍,之前在课堂上讲到鲁迅先生1927年来到广州的故事时,学生们提出去广州鲁迅纪念馆实地参观的想法,为此张丽军亲自带队并为学生们做展览讲解。“这次活动很好地结合了我们课堂内外的生活。”

参观结束后,张丽军从“文化精英从哪里来”“获救后到哪里去”两个问题出发,结合展览内容,跟同学们开展了探讨。他鼓励同学们继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努力增长才干,成为行业里的优秀人才,为祖国贡献力量。

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表示,这次活动是文学院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一次课程实践活动;也是学院将文学史专业的教学内容以观展的形式呈现,同时与学生课外课堂的探索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次新尝试。

打造“文以载道、以文铸魂”党建品牌

据了解,文学院历史悠久,成立于1929年,是暨南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国学基础,涵盖文史哲三个学科门类。魏霞告诉记者,文学院党委围绕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生发展,打造“文以载道、以文铸魂”党建品牌,营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学院文化。

今年以来,学院的党史学习教育从三大方面出发,分别为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教师支部+学生支部相结合、与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相结合。其中在和学科相结合方面,学院开展“文以载道、以文铸魂”的党建品牌项目,围绕学科特点、围绕党史教育、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传播打造品牌活动。在和不同单位、学科结合方面,与部队签订共建协议,邀请部队政委为师生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共同开展“铸魂育人”工作。举办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人文菁英忠信笃敬班”,邀请双带头人支部书记为导师,邀请不同学科专家领导授课,开展团队破冰活动、红色文化之旅,搭建学科交叉平台,着力培养视野开阔、思维创新、能力全面的优秀学生党员骨干。

魏霞还表示,学院不仅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的课程中,还融入教学实践和师生活动中,真正做到思政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方面,今年学院研究生课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获得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朱文亮老师团队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团队。在教学实践方面,除了组织师生前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参观,学院还通过问道、秋野、人文经典会读等读书会以及红色诗词大赛、暨情史志、经史子集里的中国等活动,加强课外课堂教学;通过初心可鉴、红色文化考察、南粤古驿道等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成为现有教学模式的拓展。

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政工作融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师郭世强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把课堂内容讲好,足够吸引学生,其次要能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去摸索、去体悟国家倡导的理念。”在他的历史地理学课程上,他会特地引导学生由所学的中国疆域变迁、政区变革、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去思考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变革过程。

据介绍,接下来学院还将继续结合文史哲学科特点,将思政工作融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建立起引领教学、科研、实践、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育人体系。

魏霞表示,未来将注重培育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打造特色品牌等,通过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素养、综合创新能力,知中国、爱中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编辑:孙小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