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2年新闻发言人名录出炉。南都统计发现,今年新闻发言人人数再创新高,共计279位新闻发言人,其中,仅中央国家机关新面孔就有26人。
如何看待新面孔加入新闻发言人队伍?如何激励新闻发言人更快融入并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南都记者专访了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
在他看来,今年进入新闻发言人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中,很多人精通业务工作,掌握核心信息,还有不少同志有新闻宣传工作经历,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懂得如何与公众和媒体沟通,这是令人振奋的一件好事。
杨宇军认为,新闻发言人应该要直面敏感、挑战性强的问题。“我觉得这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大多是好问题,恰恰可以利用公众的关注更好阐释政策,澄清谣言,陈述事实,增信释疑。”
作为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推动者之一,他还寄语新任发言人,“当这个舞台交给你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舞台上全身心展现,将来当你离开时就不会有任何遗憾,而是对这段经历感到幸福和自豪。”
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
精通业务熟悉新闻规律
南都:我们统计发现,今年共有28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调整了新闻发言人,新面孔有26位。如何看待发言人新面孔加入?
杨宇军:这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补充到发言人的队伍里,其中很多发言人过去的经历跟媒体相关,也有很多人原来在核心业务部门工作,拥有很光鲜的履历,这也说明有越来越多精通业务工作、掌握核心信息的人员,以及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懂得怎么跟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同志进入到新闻发言人队伍,这是令人振奋的一件好事。
南都:在您看来,做好新闻发布工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杨宇军:做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首先政治上必须合格。新闻发言人需要介绍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工作情况等等,所讲的话必须合法合规合乎政策。
第二,新闻发言人一定要精通业务。很多人认为新闻发言人只懂宣传工作就够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了解本部门的核心业务工作,在所在行业里要成为行家里手。因此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也要建立良好机制,让发言人参与重大会议,融入核心业务,了解实际工作,这样新闻发布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真正做到回应有时效、内容有干货、公众愿意听。
第三, 新闻发言人一定要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因为我们的新闻发布绝不是一个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交流。即使现在有很多的新兴的发布形式,但面对面的新闻发布会没有消亡。提供信息很重要,但能够感染人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发言人需要掌握新闻规律,知道怎么同公众和媒体去沟通。
当然,作为新闻发言人还要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坦率说,有些发言人虽然任职时间长,但是没给人留下很深印象;而也有些发言人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但他的发布会却让公众和记者津津乐道。除了不同部门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担当精神,也就是新闻发言人能不能真心热爱这项事业,尽力把同公众和媒体沟通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敏感问题大多是好问题,应该给发言人容错的空间
南都:如何评价现在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有哪些需要改进?
杨宇军: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建立以来取得很大成绩,在介绍党和政府的政策立场、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回应外界关切方面成绩卓著,可圈可点。比如在庆祝建党百年、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中,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发言人应该要敢于直面敏感尖锐、挑战性强的问题。我们看到有一些同志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不愿意开发布会,并非他们不敢和媒体沟通对话,而是害怕记者提出尖锐敏感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大多是好问题。我们看别人召开发布会,如果记者问了一个平平淡淡的问题,大家就没兴趣听发言人的回应。反过来,如果记者问了一个尖锐的、敏感的、直击要害的问题,大家就会聚精会神想要听听发言人究竟怎么回答。
因此,大多的敏感问题都给了一个机会,新闻发言人恰恰可以利用公众的关注去更好地阐释政策立场,介绍工作情况,澄清谣言,陈述事实,扩大传播,增信释疑。
南都:如何让新闻发言人做到直面敏感问题?
杨宇军:要想让新闻发言人直面问题,除了上面讲到的一些因素外,也需要给新闻发言人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有的时候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讲话不够准确,会后受到很大的工作压力或舆论压力,然后就紧张了胆怯了,不敢出来再讲了。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该要给发言人一个容错的空间。你今天讲错了,明天可以再开发布会,讲正确的话。上午讲得不准确,下午可以发个消息进行更正。就像足球比赛一样,一个运动员上场10分钟进了一个乌龙球,如果教练马上把他换下来,球迷们记住的就是他的乌龙球,但如果教练信任运动员让他继续踢,他攻进对方球门一两个球,防住对方一两个必进之球,中间还有抢断、助攻等,这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这位运动员技术水平很高啊,那个乌龙球仅仅是一个偶然而已。
因此,新闻发言人即使出现“乌龙”的情况也要坚持,不要放弃,媒体和公众对发言人也要有足够的宽容,相关的部门机构也应该建立容错机制,为发言人的成长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空话套话官话站不住脚,新闻发布要像“聊家常”
南都: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对新闻发布工作的挑战,发言人如何应对?
杨宇军:社交媒体对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发言人”。
政府的新闻发布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首先,速度上要更快。因为你不主动发布,别人就会替你发布。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窗口期由最开始讲的黄金72小时,到后来黄金24小时,再到黄金4至5小时,现在有时只有1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积极发布,主动发声是第一要求。
第二,全媒体时代,空话、套话、官话、大话越来越站不住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说服力、传播力。有些发言人在镜头前放不开或者拿着稿子念,不能侃侃而谈,除了准备时间短或者记忆力所限之外,还有最大可能是发言稿里的官话套话太多,很难记住或容易背错。新闻发言人要讲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多讲大白话和大实话,这就不需要照着稿子念,就像聊家常一样,把该讲的信息讲出来,该传递的信息传递到,这样公众才能听懂、能相信、能落实,还能帮助你传播。
第三,新闻发布要时刻体现人民至上。 在全媒体时代,公众很容易被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事触动到敏感点,也更容易被情绪带着走。因此,新闻发言人要从始至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要用真心、真情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南都:您曾经有丰富的新闻发言人工作经验,现在作为推动我国新闻发布工作的高校学者,对今年新任新闻发言人有何寄语?
杨宇军:新闻发布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希望每一个有机会成为新闻发言人的同志,都能把这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
这个舞台既是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介绍国家发展建设成就,回应公众关切,促进国际理解的舞台,也是体现每一位新闻发言人个人才华,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
当这个舞台交给你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舞台上全身心展现,这样将来当你离开这个舞台的时候,才不会对这段经历有任何遗憾,而会对这段经历感到幸福和自豪。
南都记者 王凡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