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香港青年廖伊曼,现任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从2018年开始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同时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下简称“大湾区青促会”)创会主席。作为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廖伊曼表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学校各项工作的优化,也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的。
作为大湾区青促会的创会主席,港澳青年工作近年来成为廖伊曼参政议政的核心词。廖伊曼透露,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她将持续聚焦港澳青年工作,希望能够就香港人在大湾区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此外也将聚焦职业教育和大健康领域的相关议题,未来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的创会主席,港澳青年工作近年来成为廖伊曼参政议政的核心词。受访者供图
01/
关心政策出台
一份文件反复阅读十几二十次
2007年时,在香港从事市场工作的廖伊曼决定回家乡广州增城帮助父亲打理学校的事务,“那时学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内地对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型的大学教育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看好广阔的发展前景,廖伊曼开始了她在内地的新工作。
“过去十几年里,内地市场变化太大了。”廖伊曼还记得刚从香港回增城的时候,两地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移动支付的普及,不断缩减了两地差异,廖伊曼坦言,内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香港,感受最深的是对教育的需求。
廖伊曼回忆,2007年时,集团仅开办了一所本科大学,随后增设了技工学校和职业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幼儿园、中小学以及教育科技公司。在过去十几年里实现了教育行业全阶段的布局,逐渐形成了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例,现在内地很多人认为一个本科、大专学位是不够的,出来社会工作后还会选择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或是专业学科的技能培训等。”
廖伊曼父亲在增城创办的学校,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廖伊曼坦言,办学过程中走的每一步都紧跟国家步伐,享受着政策红利带来的发展机会。
廖伊曼还记得,2021年10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定位于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在该《意见》中,让廖伊曼印象最深刻的是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我自己反复阅读了十几二十次,每次看都会从中有新的体会。”
“在新经济形态下产生了很多新的行业专业,不少传统行业也在发生新的变革。”让她欣喜的是,国家政策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让学校迎来了更多发展机会。廖伊曼表示,在该《意见》指导下,学校适时地增加、调整专业内容,并进一步加大非学历的职业教育和学历的职业教育建设力度。从数字媒体到儿童早教,不难看出,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
02/
两会聚焦
人才教育是重点
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发展谋福利
从2012年开始,廖伊曼便以港澳政协委员身份参与内地的政治生活。从增城区政协委员到广州市政协委员,现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刚开始回来工作的时候,很多政策性的内容都不懂,但政协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更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她笑着说,每次参与两会都会感到振奋,在台下听着各级领导部门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展望新一年的发展,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她也紧跟政策发展导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有机会深度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发展,让廖伊曼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开启他们的创业之路。新华社图
随着各地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疫情前,一天内在大湾区三个城市里来回跑动是廖伊曼的常态。她希望香港年轻人能抓住内地发展机遇,多来内地走走看看。
廖伊曼透露,目前其集团已根据广东省三大工程(即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和南粤家政)项目,在技工学校内加大了投入力度,并且以穗港深三地联动的方式发起了“粤菜达人”等活动,给年轻人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去年五月份我们开设了相关的线上课程,吸引了几千名同学参加,相关体验活动已于去年12月28号在香港展开。”
廖伊曼打理的学校一景。受访者供图
除了青年工作,在教育领域,廖伊曼则表示,今年参会将重点关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如何在广东省落地。此外大健康领域的内容也是她所关心的。
据了解,现阶段,学校内设有大健康学院,开设了中药学、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学科。“我们也留意到医疗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反映出社会发展程度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廖伊曼表示,希望下一步能够结合社会发展和政策需求,培养出更多合适的人才。“目前我们还没有研究型学院可以培养临床医生等专业人才。下一步我们会逐步完善,先培养像护士、护理等应用型人才。”
廖伊曼表示,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人才也分为不同层次的人才。“985、211的学校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而我们则培养应用型、动手能力强、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大家分工不同,有差异性的发展,对国家发展也有益。”
统筹: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丘柔
编辑:黄海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2广东省两会
港澳创业青年看2022广东省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