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半月了,孩子还是不愿上幼儿园?应对分离焦虑别吼别威胁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2-02-28 18:23

新学期开学半个月了,不少家长还在为幼儿园宝宝们的“分离焦虑”忧心,有的宝宝刚入园时很平静,一段时间后却开始抗拒入园,这该怎么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介绍了一系列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的思路和办法。

儿童“分离焦虑”表现各不相同

开学半个月了,最近的幼儿园门口,常常可以看到各类宝宝:有“哭闹型”的宝宝,用剧烈哭闹来反抗入园;“黏人型”宝宝,乖乖入园后一直跟在老师身后,用各种方法开始要妈妈,吃不好也睡不好;“依赖型”宝宝,原本在幼儿园独立的宝宝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要老师帮忙;“缓慢型”宝宝,刚开学时一切正常,开学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各种不适应学校的行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介绍,以上这几种表现,其实都属于儿童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熟悉的环境或与依恋对象分开时,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对于幼儿而言,分离焦虑多在幼儿园时期产生,3至5岁发生率最高。

当孩子出现了上述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谭小华提醒,家长应在入园前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若孩子入园后仍产生分享焦虑,家长也不要慌张,学会正确的应对办法,切忌讲大道理、威胁恐吓。

帮孩子做好生活、心理、社交准备

谭小华介绍,分离焦虑是大多数宝宝会遇到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四点原因:与主要养育者分离、缺乏同伴互动交往,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差异,自理能力差,难以短时间适应幼儿园生活;受父母焦虑情绪影响;自身属于困难型、启动缓慢型气质,社会适应能力弱。

明确原因后,父母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好自身心态,避免过分紧张焦虑,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引导孩子面对入园这件事。

具体来说,要提前告知孩子入园这件事,以绘本形式(如《幼儿园里我不哭》、《我想念你》、《汤姆上幼儿园》等)给孩子具体说明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内容,并明确告知放学后会有家人来接。

平日生活中,一方面,要引导孩子扩大社交活动范围,家庭中其他成员增加与孩子的互动,营造温暖宽容的家庭氛围,通过及时满足母婴分离后的情感需求,逐步延长分离时长,降低对妈妈的过度依恋。

另一方面,调整家庭作息时间,按照幼儿园规则、结合家庭、孩子情况,每日安排相对固定的活动,使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时间安排;不宜过度包办,在陪护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大小便、自己吃饭)、增加同龄孩子游戏机会,在人际互动中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规则秩序感。

同时,家长要学会调整自身心态,避免过度担心焦虑,减少如送到幼儿园门口难分难舍、放学时问“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想妈妈、见不到妈妈你有没有哭”等行为,积极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用乐观的心态迎接孩子的成长之路。

入园后哭闹怎么办?适度安抚,不要吼叫、威胁

幼儿情绪具有外显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当孩子处于极端不安、焦躁的情绪状态时,会表现为哭闹难以安抚甚至打人、尖叫等方式。

谭小华介绍,在孩子哭闹时,家长需敏锐察觉孩子情绪状态,在情绪反应升级到不可控的外化行为前,早发现不良情绪并予以安抚;

当哭闹难以安抚时,家长首先明确孩子哭闹诱因,远离刺激源,适度安抚是关键,不要大呼小叫、讲大道理(如“你长大了,要做一个勇敢的宝宝”)、威胁恐吓(“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送回园中;

家长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依恋物,如孩子喜欢的玩具、公仔等,让孩子能够得到情感抚慰;

另外,家长在平日可以带领孩子阅读《我的情绪小怪兽》、《小猫的情绪》、《我的感觉》等情绪绘本,帮助幼儿认识情绪,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反应过度、持续时间长,出现夜间频繁哭闹等行为,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干扰、影响生长发育时,需要及时预约“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进行专业系统的评估,如“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社会-情绪(ASQ:SE-2)”筛查,听取医生专业建议,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陈倩 白恬

编辑:李文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李文8013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