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TCL创始人李东生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20年,此次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五份建议,涉及社会民生和产业发展,并就此接受了媒体采访。在民生领域,他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希望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在他熟悉的制造业领域,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为在制造业领域奋斗了40年的企业家,面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面临的复杂形势,他提出了构建中国制造全球产业链的建议,“中国巨大的工业能力必须要在全球市场来消化,所以中国企业全球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 李东生。受访者供图
对于中国制造业全球化,李东生表达了他的看法,“在经济全球化当中,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 这一改变在国内的认知中仍有分歧,但他认为,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在全球产业的地位,只有把产业链部署到全球,才能突破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天花板。
谈建议: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
记者:您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涉及到网络环境治理的,即打击网络暴力问题,这是您连续第二年提出关于网络环境治理的建议。为什么如此关心这个问题?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对大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东生:近年来网络暴力造成的损害日趋严重,近期就有几个案例对当事人造成深度伤害,还有很多人被网络暴力以不同方式伤害过,但是真正能够追责的案例很少。我也是网民,看到近期一些网暴事件,我感到非常惋惜和难过。所以我提出这份建议,希望杜绝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良好的网络环境意味着自由和秩序并存。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损害之大,施暴人成本之低,两者是不成比例的,所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到网络暴力的严重性。我作为人大代表,再次在人大上提出净化网络环境的建议,希望通过人大代表建议的方式,推动国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 在打击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的规则方面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净化网络环境和打击网络暴力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因为网络应用近年发展很快,但是国家法律法规对这一方面的监管还未完善。很多事件是近年才发生的,制定管理规则的工作相对滞后。我再次提出这个建议,希望推动加快立法定规的进程。
通过打击网络暴力的建议,也呼吁社会各界更重视网络暴力对社会的影响,能够更多地关注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和打击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对一些重大的网络暴力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可以通过公诉的方式来追责。相关监管部门能有更明确的规则,包括公诉在内有效的追责方式, 对网络暴力的施暴者能够起到更好的喝阻和惩罚作用,以净化网络环境。
另外,要加强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所有信息在网络平台发布,网络平台应该对制止网络暴力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责任怎么界定?网络平台有哪些责任和权利,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规则?这些规则如果能明确的话,对制止网络暴力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记者:在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有哪些建议是您印象比较深刻的?
李东生:这几年每年我的建议当中都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和我们产业有关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类的建议比较多。第二类是涉及到民生的,我基本上会围绕这两个主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我切身体会到政府对建议的重视,每次人大会小组讨论,代表团讨论,相关的部门都会来旁听会议,记录代表的发言。代表每一份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都会有书面的回应,有一些建议会直接和代表本人联系,对你的建议做回应和听取对他回应的意见,所以政府部门对代表的建议也是非常重视,让代表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很有责任感,要有深入的研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效,而不是泛泛地讲一些东西。
事实上,我已连续担任人大代表20年。就20年这个时间跨度,我也有感想和体会。2003 年我第一次参加两会时,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努力,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现在,中央又提出“共同富裕”目标。目标的变化,也折射出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谈构建全球产业链: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
记者:您呼吁要构建中国制造全球产业链,TCL 一直在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建设。在应对全球产业链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中,TCL是怎么把握的,您对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有什么建议?
李东生:之前讲到国际化、全球化,大家都很关注我们的出口增长有多少,当然这是一个很具体的指标。但我们一定要看到,出口的增长如果按照传统的产品出口方式做,它的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
我认为,作为中国企业,我们的发展模式要考虑社会责任,考虑更多的公平和更好的效率改善。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当中,要从输出产品转变到输出工业能力。这一改变在国内的认知还是有分歧的,我在很多场合就听到一个观点,中国企业不能够把我们的项目转移到海外去。这种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一定的根据,但是我认为这个看法还是太局限,太狭隘了。
我们要看清楚,原有出口产品的方式已经很难走下去。这两年通过产品贸易出口来推进国际化受限越来越多。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份额,扩大在全球产业的地位,要把产业链部署到全球。
产业的全球化是中国科技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会不会影响出口?从TCL的实践来看并没有影响出口,蛋糕做大之后,会带动核心器件、材料、装备出口。去年TCL 的出口是 19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70%,比我们海外营收还要高。只是出口的方式变了,去年这 194.2 亿美元中,大部分都是材料、核心器件。比如面板出口、光伏硅片出口,而不是以往的整机产品出口。
所以模式的改变,能够突破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天花板。
记者:今年TCL 在全球化方面还有哪些新的规划?可否具体谈一下全球化方面的一些经验?
李东生:目前,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这将导致产业链区域化和短链化,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最大风险。
构建全球化竞争力一直是TCL 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2021年TCL海外营收预计超1100 亿元,增长超55%。我认为中国制造业面对全球竞争,尤其是面对近几年的逆全球化趋势,我们要更加积极有为。
应对逆全球化风险,TCL 有三点经验。第一,调整海外产业链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我们在原有海外工厂的基础上新建、扩建多家工厂,如扩建越南工厂、新建墨西哥第二工厂、印度基地等。第二,扎根当地,提升本土化经营水平。以巴西为例,我们选择与当地合作伙伴 SEMP 成立合资公司,共建生产基地、供应链和研发体系,目前TCL 已成为巴西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第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建立全球研发体系,目前已在中国、波兰等地设立 42 个研发中心,汇全球之智,长自己之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谈发展:产业发展没有救世主,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
记者:未来显示技术路线非常多,中国企业的“超车”机会在哪里?
李东生:显示技术未来的发展,目前中国和国外相比,中国是在液晶显示这个领域已经建立起相对优势。首先在规模上,液晶显示领域,中国企业可能已经占到全球产能的 60%—70%,三星已经宣布退出LCD 了。
但是在其他新型显示方面,中国在一些领域还有差距,比如说OLED 领域,现在三星在OLED 的业务方面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依然是超过 50%。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要巩固我们在LCD 业务的优势,在一些LCD 业务的创新突破方面要能够建立起一些新的产品技术能力。比如TCL 华星在过去一年多宣布建立两个 LCD 的工厂,一个是在武汉的t5产线,另一个是在广州的t9生产线,弥补了我们在LCD 产品技术领域的短板。
另外,中国企业未来要争取追赶超越的就是下一代的新型显示技术。我们也在若干领域积极布局,一个是印刷OLED,加量子点技术。从 2013 年开始启动研发,到现在已经 9 年了,我们在广州牵头组建了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中心。近期我们也参与投资了广东省牵头的季华实验室显示装备项目,研究新型显示装备,争取在这个领域突破赶超。
我想分享的一个观点是,产业发展没有救世主,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二十年前,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存在感为零。因为我们产业弱小,导致后来出现了“缺芯少屏”困局。所有的中国电视厂商在面板这个环节付出了巨大代价。于是我们自主创建TCL 华星,和其他中国厂商一起,立志打破“少屏”局面。2021 年中国液晶面板出货量全球占比已超过六成。当前,我们已来到再次向产业链上游进击的关键节点, 真正需要攻坚克难,啃下基础技术这块“硬骨头”。
记者:TCL 已经走过 40 年岁月,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去年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您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当下,一家企业要活得更好,走得更远,应该要具备怎样的核心竞争力?
李东生:可能各个产业和企业不一样,我讲一下TCL我自己的体会。企业发展,关键是要关注几个方面:
一个是变革创新。中国改革开放这40多年,TCL 基本都经历过,变革创新一直是企业的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的企业成长起来,也有很多企业被淘汰,淘汰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适应变化。在某一个阶段可能很有竞争力,但经济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的时候,如果不能够改变,可能就会衰落,最后就消亡。
第二要有全局观,要有战略考虑。开始发展时当然没有这种战略的意识,我们是在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慢慢建立起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一定要看得远,看到未来三年五年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话就不单要把当下的工作做好,更加要为未来布局。
第三是全球化能力。中国在十年前已经是全球制造大国,虽然当时我们的GDP 可能不到美国的一半,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制造国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这个说法一定不过分。作为制造业经营,一定要从中国放眼全球,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一定要以全球的市场来考虑,布局自己的发展。
最后一点是要坚韧不拔。企业的发展一定会起起落落,在顺境的时候大家都会走得很好,但是在困难和逆境的时候谁能够坚韧,谁能够努力,谁就有机会。比如说2020 年全世界疫情,我们也受到很大的影响。2020 年第二季度时,我们认真分析了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当时提出“上坡加油、追赶超越”的经营策略。
经营策略的改变还是非常有效的,我们 2020 年营收就实现了 21%的增长,当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一点增长,全球有一点下降,当年我们实现21%的增长,为2021 年60%的增长奠定了基础。所以现在回头来看,在那个时候,企业的坚韧的精神很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在企业竞争当中也是很适用。
监制:刘丽君
策划:谢江涛
统筹: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冯潇慧
设计:郑柏琪
编辑:冯潇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全景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