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港抗疫,2万余名建设者奋战30天,荒滩建起“生命之舟”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2-04-08 09:56
微信图片_20220401162720.jpg

这是与时间赛跑的中国建设者之歌。

经过30天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于4月7日竣工交付。

当天举行的竣工交付仪式上,施工一线的建设者代表成为“主角”。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当时,香港抗疫形势异常严峻,应特区政府请求,经党中央批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2万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逆行出征,抢建“生命之舟”。

交付仪式现场,中建科工董事长王宏表示,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全体建设者毫不退缩,与时间赛跑,用平凡铸就伟大,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和新时代中国建设者的形象。

pic_1086207

4月3日,夕阳下的落马洲河套地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如一叶方舟(无人机照片)。

pic_164789

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和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及周边风光(2018年5月23日摄)。

pic_1086203

4月7日拍摄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内部(拼版照片)。

3000x2000_45af8faff84e6b8412ee5f6055d1d8

4月7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仪式举行。

3000x1687_3072373f488dd505cb44b95ba83c50

4月7日,在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仪式上,施工一线的建设者代表站在“C位”。

中国速度

进场1天完成4.3万平方米的场平;3天完成1.6万多方混凝土浇筑(一期混凝土方量总量约1.8万立方米);5天完成4000多个箱子拼装;22天完成通水通电;30天完成实现交付……

短短一个月,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完成交付,500张负压病床将用于香港抗疫,灯火通明的落马洲河套区,“生命之舟”拔地而起的背后,是中国速度。

pic_1086222

3月6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开始大规模施工,这是当天拍摄的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pic_1086221

3月9日,首个集成式箱体开始吊装。

3351x1885_d7726701d019dce6e5119fa28d6cfc

3月9日拍摄的应急医院一期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4000x2667_edfee8331f268caf3392f51439d593

3月9日,临时用水接通。一名建设者用凉水给晒红的脸降温。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3月6日正式开工,4月5日完工并通过验收,4月7日移交。全部建设完成后,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将拥有10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含3间手术室和100张ICU病床)和放射科、检验科、中心供应、输血科等医技设施,以及药房、污水处理站、氧气站、负压牵引站等医疗配套设施。

仪式上,来自湖南的建设者高黎明站在队伍第一排。“这一个月很辛苦,忙的时候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但能为香港同胞贡献一份力量,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说。

4000x2667_458046c6344fde6bd6483d904aba70

3月10日,烈日在中建科工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方春生(左)脸上晒出口罩的痕迹。

4000x2667_e9fe151bda0cd7fa5fbc5d1e5cd24b

3月10日,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一名工人在搬运架空层钢支墩。

中建七局援建河套医院项目安装工石亚雷,也是其中一名普通建设者。当南都记者联系上他时,他已经提前完成任务坐上了返程的大巴车,但他的心情依然激荡,“作为基层的工人,有机会参与此次重大项目工程,为香港同胞战胜疫情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石亚雷在建设项目中主要负责安装护理单元。3月17日,他正式进场开工。此后在3月18日-21日这段时间,他配合工友共同完成26个医护病房及4个病人走廊、2个医护走廊以及功能间的装饰装修工作。

工作忙碌而紧凑。每天早上六点多,他就进入工地,一直忙到深夜十二点才收工休息。为了赶时间,每一天他都是小跑着去干活。

3750x2500_b55ec8f1a58ef9e5d172d62f4345af

在淤泥地上挖坑建设的化粪池是整个工程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无人机照片,3月25日摄)。

4000x2667_d8aa272346f31308b726dc83632b53

3月29日,工作人员与港方视频连线,共同确认送电成功。

4000x2250_41fc27819797abe8ca3622b4ddac74

3月30日,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照在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上(无人机照片)。

4000x2667_44c8b7162854f1acf51fd238a86d24

4月2日,工人们冒雨协力奋战。

随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石亚雷所在的小组也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并先回到内地。夜幕中,石亚雷所乘坐的大巴车缓缓开进了深圳区域,“第一时间和家人联系报一声平安,让他们放心。也希望应急医院投入使用后,能帮助香港的同胞能早日战胜疫情,香港加油!”

跑赢时间

跑赢时间的背后,是努力奋进,迎难而上。

春风劲吹,工程车辆带起沙尘,首批抵达现场的队伍,伴着黄沙吃下第一餐。

没有水,没有电,连休息用的帐篷都得临时搭建。

“先生产,后生活。”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向全体参建人员发出动员。

3月6日开工第一天,搭建完成的88顶帐篷先满足一线工人住宿,1760人一起“席地而居”。至于管理人员,则用各种办法满足休息需求,在办公室打地铺、睡车上、坐椅子上睡......

中建五局三公司装配式机电工厂90后工人朱彬,是一名拥有14年经验的资深焊工。2020年公司支援建设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时,他在后方参与预制建设。“这次内部一发通知,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他告诉记者,希望能把中建的技术用到香港应急医院的建造工作中,为香港同胞战胜疫情出一分力。

4000x2667_8b5e9f8917c4675ad5af6f818d4c68

3月23日,一场大雨过后,泥水漫灌进生活区的帐篷,工人们动手挖排水渠。

4000x2250_eb10ba782ac76f101a00b9182a9293

3月31日傍晚,高空作业的工人们坐在屋脊上吃盒饭。短暂休息之后,他们将继续进行晚间的工作。

4000x2667_f751e075dc400fb6e123154d5c6024

3月27日,工人在建设中的应急医院CT室里作业。

朱彬是最早进驻现场的工人之一。他回忆,刚到工地那会,场地条件不佳、临建设施缺乏,住帐篷、打地铺、吃盒饭......“条件很艰苦,心理有落差。”朱彬清晰记得,3月24日那天,大雨,宿舍毫无意外地被水淹。他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宿舍看到一地狼藉:鞋子被水冲走,被子基本湿透。大家忍着寒冷度过难忘一夜,所幸后勤得力,补给第二天就跟上了。“很多资深前辈告诉我,以前参与项目建设更辛苦。想想也不是多大的困难。只有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建设,才能让香港同胞早日得到更好的治疗,这才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事。”

工期紧,争分夺秒开工是常态。朱彬回忆,每天弯着腰在架空层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中午休息时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架空层里焊接,累了我们就找个地方稍微坐一下缓缓,很快又重新开始工作。”

虽然时间紧迫,但朱彬的技术有口皆碑,据了解在此次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从防雷接地到管道与机电安装,足足奋战了二十多天,并且做到了零失误。

7天建桥

高峰期车流量达到2883车次,400多台设备同时作业,作业人员14000多名,奋战在现场的每一位工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3555x2370_ef9fcc9554ea0f0cf27ff3ff8fe8c2

3月20日夜晚,一名工人在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现场进行吊装作业。

4000x2250_f66c7377764f55cca03b7382c2a751

3月10日拍摄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工地的轰隆声中,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焊培主任白新涛在尘土飞扬中穿梭在各个不同的工地间,监督着构件的供应情况。

“身为党员,我愿意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3月17日,白新涛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一线建设,而在2020年时他也曾参与支援深圳应急医院项目建设。即使经验丰富,在工地上他丝毫不敢松懈,每一步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此次香港应急医院建设项目任务艰巨,但公司建设经验丰富,规划和分工都提前做好,工程进度因此十分顺利,很多工作还提前完成。”

南都记者了解到,香港落马洲河套区援建项目由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统一指挥,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密切配合,统筹大量优势资源,多措并举、多线并进、多点突破,形成强大合力,为项目建设按期推进保驾护航。

中国建筑作为项目施工单位,在2月19日接到建设任务之后,将项目作为头号工程,集全集团之力,动员一切资源,快速响应,周密筹备,精选有应急项目建设经验的工程局、专业公司参与。工程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科工总承包(EPC),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等单位主承建,中建各工程局及中建科技、中建安装、中建装饰等专业公司驰援,全面投入本次“援港抗疫”的“大会战”。

白新涛主要负责项目各工区与制造厂的沟通协调,根据现场的实际需求以及道路情况,联系制造厂发车。他告诉记者,由于公司成立项目专班,物资供应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处理。过去需要提前两个月下单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提前一天就能收到构件。总之,多方合力之下,“跟时间赛跑”的动力很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项目工程人员、物资设备以最短时间点对点进出工地和深圳,项目仅用7天时间于3月5日在深圳河上完成临时钢栈桥搭建,连通深港两地,为大规模施工提供了先决条件。记者了解到,该钢栈桥设置双向四车道及两侧人行道,自深圳皇岗口岸东侧跨越深圳河,连接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

构件运送至工地后,白新涛还要负责对接分发工作。为了确保物资落实到位,白新涛每天要在工地上来回走动超过两万步。“有段时间连续下雨的时候,工地到处是泥巴,道路坑坑洼洼,一脚插进泥土里就出不来里,穿着雨鞋在工地上每走一步都很困难。”不仅如此,货车在颠簸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构件掉落的情况。为了能够确保每天的构件分配到位,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白新涛冒雨在工地上观察路面情况,发现并收集掉落的构件,及时送回相应区域。

“再辛苦也要坚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工程一步步顺利完成,也觉得很欣慰、很值得。”白新涛对记者说,“我们和香港同胞是一家人,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有我们做好后盾,一定可以和香港同胞一起共同战胜疫情!”

222.png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郑雨楠

图片:新华社

编辑: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中央援港,同心抗疫!致敬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