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用计算机,云养大熊猫,数字技术助公益捐赠破2000亿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2-05-20 18:57

近三年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百亿人次参与互联网公益;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截至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万个,慈善信托合同规模超过40亿元,年度慈善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5月20日,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致辞时透露了以上数据。

王爱.png

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

王爱文透露,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在公益慈善领域,伴随着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慈善的便利性和快捷性。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

统计数据显示,得益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2017年至今,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在5年间从25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增长了近4倍。以腾讯公益平台为例,2021年共有1.5亿人次捐出54.46亿善款,五年间,人次增长了2.4倍,捐赠额增至3.3倍。

王爱文认为,借助数字技术,慈善项目、慈善服务打破了行业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极大提升了慈善活动的效能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慈善组织的灵活度和筹款效率,进一步增强了慈善组织与捐赠人之间的信任感。

对于数字化技术与公益的深度融合,王爱文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要尊重慈善行为的自愿性;二是要提高慈善的透明度;三要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健康财富观;四是要营造理性包容的社会环境。

除了筹款额之外,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案,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公益问题解决上。

如清华“盲人用计算机项目”把传统的图片变成可以触摸的图形图像,让盲人也能阅读文字和图形表达;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发起的“城市垃圾地图”采用网友随手拍照分享的方式,监督身边小区垃圾分类的实施,借助数字化分析,已至少帮助全国超过25000个小区的居民提升垃圾分类意识。

盲人.png

此外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搭建的云展馆里,一款名为“熊猫家”的公益小程序里受到关注,人们可以体验捐款线上领养“零星大熊猫”,并通过红外相机观察熊猫的生活。受益于近年来网友的支持,遍布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约1000个熊猫村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得到保护,“零星熊猫”和100多万村民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冲突得到缓解。

大熊猫.png

在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看来,数字技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行善的成本,提高了公益效能,“我们希望以公益技术和创新之力,助力行业伙伴提升运营模式和效能,并通过支持优秀案例的复制和扩展,以营造比如信息无障碍、应急救灾、生态环保、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助老等领域的公益生态空间。”


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宁宁

编辑:甄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