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鲜明的配色,独特大胆的笔触,这些展出的画作来源于一群特需儿童,他们有的留守阡陌交错的乡村,有的暂时身处孤独症的世界里,有的在和白血病魔战斗...然而画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孩子需要被关注,但不应被施以特殊的目光,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都是平等的,都是特别的存在,都需要抒发、展示、表达,也都需要被肯定、被鼓励、被认可。
公益展现场图/许钦松基金会提供
“这份荣誉感支撑他与白血病魔战斗”
儿童节前夕,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联合多方机构举办了一场公益展。现场,有位独自前来的母亲。她患有白血病孩子的作品在此展览,她要为这幅画拍照留念。
这位母亲告诉该项少儿启蒙计划负责人小白,之前小朋友治疗态度比较消极,也不太情愿配合医生,但当他得知自己的作品可以在省文化馆展出时,开心与期待的情绪让他整个人积极了起来,他希望自己可以康复,和妈妈一起来看展览。
尽管最后画展与就医安排时间冲突,小朋友本人未能如愿到达现场,但他的妈妈将现场拍照带给他看,这份荣誉感依旧转化为一种力量,支撑这位坚强的小孩继续与病魔战斗。
这件事也为小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公益展旨在关注特需儿童,包含留守儿童、孤独症儿童和白血病童等群体,整个画展囊括了几十幅作品,均为这些孩子创作。
活动当天,不少孩子来到现场,他们有的活跃,有的乖巧,对于许钦松老师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的到来满是欣喜,积极发问,期待许老师点评自己的画作。看到一直在原地等待自己到来的孩子们,许老师也深受感动。
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表示:“蛮神奇的”。
“他们很耐心地听许老师讲话,但是可以观察到,他们会更迫切得到许老师的指点。也许对他们而言,画作可以展出,可以被指导评价,是一种鼓励,是在被‘肯定’,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公益展现场图/主办方提供
每个孩子都是平等且特别的
现场孩子们的表现也让小白感慨道:“我有一个感想是,我觉得之前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认为这些儿童是特殊的,所以就会想特殊对待他们,比如说更加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触动到他们敏感的神经,又或者潜意识觉得他们会很闹,很难控制,但其实不是的,当天也可以看到,现场的小朋友很积极活跃,和普通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可以正常相处,只是可能比较敏感,对自己的东西看护得紧。”
“同样,我们去特殊学校开展活动时,因为有些孩子戒备心比较重,需要他们熟悉的老师陪护,以及相对于其他孩子,他们不太能够久坐,耐心较弱。除此之外,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正如,许钦松表示“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是“许钦松少儿创艺奖”公益板块设立的初衷。在小白看来,比起说这些孩子是特殊的,或许可以说,他们是特别的。和其他小孩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特别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自然,这些孩子也有独特的视角,去描画心中独特的世界。
“相较于我们接触过的其他同龄孩子,这些孩子的画作有他们的特别之处,因为大多孩子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所以他们下笔不会受技巧的束缚,不会受固有观念的限制,顺着自己的意识来创作,表现手法更加大胆抽象”。
此前也有高校研究表明,在感官、行为、情绪等方面存在不足的特殊儿童,随着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等情绪。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直观形象能力突出,想象力丰富,一定程度很好补偿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开展公益活动现场图/主办方提供
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许多思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设置这一公益板块的起因,是在做美育过程中,特别是推进少儿启蒙计划项目时,意识到有些孩子是没有条件接受美育的,他们的家庭也不足以让他们享受美育,于他们而言这甚至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想,可否通过设立这个奖项,给这些没有条件的小朋友一个机会,通过我们的平台,让美育知识得到传播,也让他们这些较为特殊的孩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看到他们对故事和主题不一样的呈现与表达”。
乡村儿童作品/主办方提供
“目的是让他们热爱生活”
重庆图书馆曾用绘画的方式与 65 名留守儿童接触,发现绘画可以显著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尊、自我价值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基金会传播官陈雨晴也谈到他们与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接触。“我们这次公益板块一部分作品是从陆丰一座较为偏远的海滨小镇收集过来的。此前我们有前往该地为其美术老师培训。这次收来的作品蛮让我们惊喜,小朋友把他们家乡画成五颜六色的样子,色彩搭配很打动人,也许在他们心里,家乡就是五彩缤纷的吧。你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希望大家来参观的热情,没有感受到文化不自信”。
这些风格独特鲜明的画作,不单让这些孩子得到大众的关注与赞美,也成为他们抒发自己、表达自身、展示自我的方式。
许多思聊到,此前他们和清远大麦山地区学校展开美育学习公益活动,其中有位留守儿童交出了一幅作品,画中他将天空画成紫色,绮丽的描画,大胆的配色,让许多思深感震撼。
询问小孩如此作画的初衷与缘由时,小孩只是单纯表示,在他眼中这就是家乡的自然风景,每每走过村子里的乡间小道,抬眼望去,傍晚时分便是这个样子。
小孩还说:“我觉得我们家很漂亮,我们村子很漂亮,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里有漂亮的风景”。
乡村儿童画作/主办方提供
对此,许多思和他的同事们告诉记者,其实做公益美育,不是希望培养出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绘画的形式,让这些儿童有发声的机会,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他不一定能够通过文字或者语言本身来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艺术是视觉化的语言,会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南姆伯格提到,绘画是儿童无意识的窗口。
“留守儿童,在农村长大,通过绘画的途径,展示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自豪。有的儿童也通过绘画,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尽管画面可能色调略显阴暗,但并非出于对父母的责怪,而是孤单状态下,对家人的想念和对团聚的期盼”。
“画画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希望让他们热爱生活,许钦松老师有讲过,一个热爱艺术的孩子,肯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可能就是我们做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乡村美术教师培训现场图/主办方提供
目前,因为老师缺乏系统学习特别是偏远地区,同时受硬件条件约束,再加上家长不理解不配合,对于特需儿童的教育会存在诸多顾忌和难点,想要顺利实施并非易事。
但令人欣慰的是,基金会工作人员最后告诉记者,各地公益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在积极合作,“我们以县为单位,在十几所县城周围开展对乡村老师的培训活动,而且,现在不少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老师也愿意回归家乡从事教育。”
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
编辑: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