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南都记者 崔俊超 摄
南都讯 记者魏凯 6月1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发布之后,南都记者也就方案内容专访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
在他看来,《南沙方案》不仅肯定了南沙跟港澳合作有良好的基础,也指明了合作模式未来可能的创新方向。
南都:你认为《南沙方案》对下一步南沙和港澳合作会发挥何种指引作用?
马向明:《南沙方案》让我对南沙的未来充满期待。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2019年公布的时候,谈论双循环要怎么做还比较抽象,那么这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明确了双循环的发展需要很多对新技术的自我研发创新作为支撑,这需要吸引国际国内创新要素跟国内需求相结合,这个时候南沙的优势就有了很好的发挥空间:有便利的交通,有广州本身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跟产业基础,在这里跟港澳合作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说,港科大(广州)在南沙今年招生后会招全球人才过来,这些人来了之后可以在科创方面跟南沙本身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重型制造行业的需求相结合,我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所以这次中央政策文件把科创放在文件比较靠前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跟港澳联合创新是国家在双循环时期对南沙寄予厚望。深圳的产业基础更偏重于电子类和互联网类,而在重型制造方面广州以及南沙的基础显然更好。
另外一个,《南沙方案》也是对南沙前期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一种肯定。前期广州把港科大放在这里,又规划打造了庆盛枢纽、南沙科学城等等,这些发展意图现在有了中央政策的加码支持,以后效果肯定更好。
南都:南沙的港澳合作有什么特点?
马向明:《南沙方案》也可以看作对广州跟港澳合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我觉得其实广州跟港澳的合作可以形成另外一种风格和模式。首先是广州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综合功能,这样跟港澳合作可以起步更快,不像其他平台很多功能还需要从无到有慢慢地培育发展。
另一个是广州特点是文化底蕴更厚重,跟港澳文化同源,大家讲的都是广东话,这些容易促成艺术方面的合作,就像上世纪90年代穗港之间的合作交流产生了粤语文化流行全国。粤语流行歌曲和香港电影形成了一股潮流,当时香港有它的文化产品,广州也能够吸引全国的人才过来对香港的文化产品进行本地化发展。换一个角度看,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不是只在科技研发的维度上展开的,没有哪个城市全部都是理工男,他们也有一些文化艺术纬度上的融入。这个角色在珠三角恰恰是广州最合适。当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通过广州跟港澳的合作走出去也非常有优势,形成一种新岭南文化走向全球的局面,将来在这些方面南沙都有发挥空间。
南都:这次国务院政策文件提到未来南沙可以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你认为未来的新平台可能会是什么?
马向明:国际合作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有正式的官方外交,还有国际组织的民间外交,而南沙的区位决定了国家如果把跟一带一路有关的重要会议放在这里开,对整个湾区来说会来更便利。另外可能南沙未来更可能是开展一些国际组织的合作,像国际金融论坛放在这里就很好,因为哪里过来都很便利。
南都:《南沙方案》提到未来南沙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你如何看待南沙在珠三角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马向明:以前珠三角引进来的发展模式,只需要一个低成本的生产空间和工业园承接就行了。现在我们走出去就不同,需要自带资金、技术、服务,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融入,这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综合城市功能在背后为企业作为支撑的,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正好具备这些功能。南沙凭借在大湾区内部的便利区位优势可以成为一个发挥综合支撑功能后方基地的作用。
南都:《南沙方案》还提到很多在资金和土地等资源方面给南沙的具体支持,你如何看待这些具体支持措施给南沙带来的作用?
马向明:未来南沙是一个综合发展的功能区,不是简单的产业园,也不是先做一个功能再做一个功能的线性开发模式,而是很多功能综合发展和同步发展的模式,这样的话对发展资源的需求肯定会更高,这些要素保障措施可以更好地支撑南沙综合发展模式走得更好更稳。
编辑: 魏凯,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南沙方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