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发布《2022年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版权保护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了解,作为新型的版权密集型产业,版权是剧本娱乐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而作为一种体验型消费形式,消费者对剧本的消费往往具有单次性特点,具有版权作品属性的剧本是吸引用户的核心。
《报告》指出,盗版行为会对正版商造成完全替代性的损害,直接影响到了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因盗版而不再愿意进行剧本创作或使用正版时,行业也必然将失去生命力。
《报告》显示,目前线下剧本娱乐使用的剧本形式主要分为独家授权、城市限定和盒装本三类,售价分别为3000-5000元、1000-2800元和258-688元,创作周期分别为4-6个月、3个月以及1个月。剧本主要有三种发售渠道,分别是在剧本平台发售,通过剧本分发公司发售,以及通过展会发售。
《报告》显示,沉浸式剧本娱乐产业目前仍面临着不少风险。首先是进行作品登记等确权工作积极性不高,虽然行业中大多数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较高并且高度重视版权保护,但由于版权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未经专业化学习和培训的主体从业人员很难开展版权工作。尽管一些头部企业开展了作品登记工作,但较行业整体来说还是少数。
此外,剧本内容还有产业标识和用语不规范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剧本娱乐作品分发方均在作品上标注了“出品方”“发行方”等信息,也容易与出版物或电子游戏混淆。从业人员认识的模糊将直接导致实践中对剧本的监管定性存在较大分歧。
《报告》建议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由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共同探究剧本分发的行为属性,确定其统一用语;帮助剧本娱乐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版权运营人才队伍,对企业现有的版权资源进行及时梳理和科学管理。
《报告》还建议不断加大沉浸式剧本娱乐产业版权政策供给力度,相关管理部门针对行业突出的版权侵权问题加强专项执法、树立保护典型等方面的政策供给,实现诉讼维权与行政执法的有效对接。
采写:南都记者 汪陈晨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