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618已经落幕。
没有了以往的热闹非凡、喜报频发,今年已经19岁的618显得格外“佛系”。各平台推出更简单明了的优惠政策,加大优惠力度,但在各自战报中却未提GMV,对于成绩单保持低调。
一系列变化背后折射出哪些信号?
奥一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消费者与商家。不少消费者表示,这是最“无感”的一届618;有商家认为,这是最难的一届618。对比往年销售数据不难看出,618购物节多年积攒的魅力值正逐年下跌,未来电商平台靠什么留住消费者?
消费者:不买立省百分百
“我本来在预售的时候交了几十块定金,后来冷静下来了。”直到618落幕,广州市民张小姐也没有下过一单。她表示原本看中了一款美白护肤精华,活动价239元,在6月8日晚上付了30元定金。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想到我还有一瓶精华没怎么用,再买的话就浪费了,所以在6月15日付尾款之后选择全额退款。毕竟,再优惠,也是不买立省百分百嘛。”
另一位“剁手党”小黎告诉记者,往年她会趁着618等电商购物节疯狂囤货:“一般会跟着B站、小红书的种草帖下单护肤品、衣服等。但是买回来往往发现要么质量不太好,比如衣服没穿几次会脱线,护肤品没有博主说的功效显著......尝试几次以后觉得还是听熟人推荐或者线下购买比较稳妥。”因此,在今年618,她仅购买了一些不易过期的日用品。
618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每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判断的风向标。今年,在疫情反复等因素对国内需求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电商企业纷纷延长了促销周期,甚至在6月20日之后还有各种返场促销在继续进行。但消费者对购物节的态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消费者杨女士的订单页面显示,吊牌价649元的老爹鞋,参加预售返现活动,相当于实付279元。优惠力度虽大,可她依然选择“谨慎消费”。受访者供图
奥一新闻记者此前采访了20余位网购达人,发现今年大家购物欲均有所下降,消费倾向也有了一定改变。大致变化有如下几类,分别是:
疫情影响下比起任性购买喜欢的东西,更倾向于囤日用品;
察觉618优惠力度与往常相比,差距不大,遂不再等待这一天购物;
套路越来越多少了真诚,算优惠令人头大,不如不买,不占这一便宜;
还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工作初期,经济压力大手里余钱少,所以越发节俭,“不买立省百分百”.....
面对逐渐理性的消费者,不少平台也进行相应调整,“规则更简单”“优惠力度更大”成为这届618宣传的卖点。
5月25日,天猫发布 618 玩法:预售、抢购均提前至晚 8 点,跨店满减力度提升至每满 300 元减 50 元,“定金立减”玩法取消,改为“参与预售价格直降”。而往年,天猫的优惠力度是满200减20。一向在618“沉默”的拼多多今年也加入战局,推出满300返50、30亿元补贴红包等优惠措施。
在消费者体验方面,平台亦进行升级。例如,天猫今年在618前夕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诸如在消费的“链路”上,推出购物车凑单功能,消费者不必再烧脑算满减;在服务方面,天猫上线了“多地址下单”功能,即用户在购物车结算时,可以给一个订单里的不同商品添加不同的地址。京东则致力于提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能力,物流持续布局预售前置,让消费者尽享最快分钟级的收货体验。不仅如此,得益于京东物流持续拓展布局物流新基建,94%的区县和84%的乡镇消费者享受到当日达或次日达。
平台低调,帮扶“内卷”
尽管各大电商平台加大优惠力度,以期吸引更多消费者。但在公布成绩单时,却大多选择了低调行事。最先公布成绩单的是618创立者——京东:6月19日凌晨,京东公布618战报,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438亿元增长10%。拼多多618战报显示,自5月23日年中大促启动以来,家电全品类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03%;美妆产品的拼单量同比增长122%;日化品类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10%。而“老大哥”阿里则显得更为低调:作为淘宝天猫走向融合后的第一个618,平台没有新闻发布会,也甚少有数据、榜单与排名。
平台低调背后,折射出多重因素叠加下的“最难618”。首先是宏观环境的低迷,促使这届消费者更趋于理性。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其次,国内电商流量红利期已过,流量见顶导致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电商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如何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市场大环境下争夺流量,这一课题的解决难度在逐年增加。为此,各大平台均推出多项帮扶措施以扶持商家。京东发布了“三减三优”的商家扶持举措,即减少成本、减少考核、减少风险、优化规则、优化效率、优化服务。淘宝天猫公布25项助力商家的举措,对商家的帮扶举措在数量上是去年天猫双11的两倍多。拼多多方面表示,争取帮助平台的中小商家、涉农商家渡过当下的难关。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商家,平台还将通过商品打标、流量扶持、物流补贴、售后保障等多项举措进行帮扶。此外,快手、苏宁等品牌也在提供各类政策为商家提供扶持。
商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变化
对于商家而言,平台帮扶政策是否有效呢?6月21日凌晨,天猫618项目总负责人戴珊面向商家发布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表示,今年再一次实现了618零售额的年同比正增长,一起见证了消费信心的巨大恢复。
据悉,今年共有超过26万个品牌参加天猫618,出现了近300个成交额过亿的品牌,100个成交额过亿的单品。此外,有超10万中小卖家增速超过100%。
“今年618的销售量超出了预期。” 一位经营运动产品的商家小王表示,随着大家对健康日益重视,今年以来室内运动产品销量一直都很不多,618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超出公司原有预期。
据一些接受采访的商家介绍,这次618大促,他们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因为上半年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网店销售量惨淡。不少商家对此次618大促“寄以厚望”。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也并非所有的店主都像小王那样“好运气”。有一位经营网店尚不满五年的小张表示,“这届618销量不理想,备货有很多都没卖掉。”他表示之后这一两个月,可能会继续清仓甩货,同时考虑调整未来的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现在大家都不容易,熬过去就会越来越好了。”
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大部分消费者已形成“上半年618是最佳购物时间”的认知。618作为人造购物节已然十分成功。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存在,消费者也在逐渐回归理性。618“降温”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属于正常现象。
互联网分析师张书乐认为,“静悄悄”“沉闷闷”是这届618的关键词:“近年来,电商大促节日愈加频繁。为了吸引消费者来到线上,平台除了在618、双11这两个传统电商购物节外,还会在妇女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进行造势。对于消费者来说,年拼变月频,甚至于每周都能碰到不同的促销活动。于是乎,激情在日常就被消费,消费者审美疲劳,618也在逐步沦为一个寻常的打折日。”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今年618的特殊性在于,对一部分企业而言,可能是关乎生存的节点。”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认为,“当前的购物节已够多,价格优势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再加上一些不法商户的存在使618口碑出现不同程度的争议,因此在消费者已审美疲劳,商户在618市场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
线下购物热度上升
与线上较为冷清相比,今年618线下热度在逐渐升高。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向记者分享他的线下走访见闻:“许多线下的零售商超、餐厅、酒店、服装店等也在进行618活动,这说明618已从一家电商平台专属逐渐向全行业发展。”
某酒店的618活动,丁道师供图
热衷于在线下购物的黄女士(化名)亦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我习惯去的几家服装店都针对老顾客推出了免费送货上门试穿服务,在今年618期间也有一定的价格优惠,我在线下也参与了一次618‘剁手’。”据黄女士介绍,店主会在熟客微信群发布优惠信息,方便顾客选购。如果顾客有看中的衣服,直接群里发送消息即可,店主会将衣服送至顾客住所。“我在他们家买过很多次衣服,怎样的尺码适合自己会比较清楚。而且同城快递基本上当天就送到了,就算不合身、不满意也能当场处理,保证了质量又节省了时间。”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为促进消费,提振经济,不少地方政府在618期间发放消费券。杭州在6月17日发放第一期数字消费券,截至19日20时,已核销359.38万张,核销金额3684.99万元,消费券直接带动的消费达5.97亿元。广州市政府推出“千家企业、万场活动、亿元优惠”活动,于6月15日-17日发放第五轮“羊城欢乐购”消费券。广州市民李先生便抽中了超市满100减50的消费券,他告诉记者:“正好家里的纸巾、沐浴露这些日用品快用完了,先去超市采购一波。”
服务升级、优势整合是未来趋势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618,电商平台们今后应该怎么走?从各平台战报宣传重点转移可窥得一斑。以京东为例,除公布上述销售数字,战报中更突出了京东云、数智化供应链和末端物流配送团队在618大促中的贡献。阿里和拼多多的宣传重点也都放在了重点品类和物流、售后等非销售环节。由此可见,筑牢自身供应链,打造护城河是平台迎接未来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张书乐看来,“消费者不再迷信电商造节,过去平台以渠道之力形成的大促逐渐失效,这也是平台进行升级的大好时机。”他进一步指出,平台“应让位给商家,推动实现制造升级、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丁道师则认为“技术、平台、资金、组织管理等各要素均很重要,平台能否在未来获得更大竞争力的关键是如何整合多方优势。”
策划: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文字:奥一新闻记者 张洁莹
海报: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
编辑: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