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广州90后妈妈小羽(化名)发现自己四岁的女儿菲菲(化名)走路时有一只脚跛,经全身检查发现系胸椎结核。
不幸的是,肺结核病灶已从肺部播散到了胸椎处,有高位截瘫的危险,必须采取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抢救脊髓。而这需要从父母身上取一块新鲜的骨头,植入小孩受损的椎体,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去年7月,菲菲突然走路有一只脚跛,父母开始踏上求医之路。
4岁女儿脚跛确诊胸椎结核
小羽和爱人在广州工作,因为身边没人照料,只好把女儿带回老家给奶奶照看。
2021年7月,因为孩子“走路时有一只脚跛”,去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后背椎体稍微有点凸出,医生认为可能是缺钙引起的,建议给孩子补钙片,多晒太阳,适量运动。
两个多月后,菲菲走路跛脚越发严重了,敏感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MR提示椎体脓肿,考虑脊椎结核可能。医生推荐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医院外三科(骨科)进一步诊治。
“通过我们进一步检查,发现孩子的肺结核病灶已从肺部播散到了胸椎处,导致椎体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椎体塌陷、胸椎后凸畸形,脊髓受压迫,必须采取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抢救脊髓,否则孩子会有高位截瘫的危险,手术刻不容缓。”
广州市胸科医院外三科张强主任医师把手术风险和治疗方案详细告诉小羽,并提出建议,给小孩做这样的植骨手术,需要从父母身上取一块新鲜的骨头,植入小孩受损的椎体,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术前图。
“自从得知女儿患了脊柱结核,我一直在医院陪着她,做母亲的我时常崩溃,但孩子比我坚强,她每次都会跟我说,妈妈你要开心,我们都会好起来的。”
一场“骨肉相连”的手术
就在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张强主任团队为另一名四岁儿童桐桐(化名)成功实施了脊椎结核手术,术后康复良好。
“我目睹了桐桐从瘫痪走不了路,到术后2周就能下床走了。最主要的是,桐桐的病情和我闺女相似,受病变破坏的胸椎范围较大且年龄小,是经其父取髂骨植入孩子受损胸椎,这样做的手术成功率高,还可节省一大笔费用。”
另一名四岁儿童桐桐术后康复良好。
为了菲菲的将来,小羽思前想后决定捐出骨头挽救孩子。
手术当天,张强主任团队从小羽右侧髂骨处取出一块约4厘米大小的髂骨,根据孩子椎体缺损的大小和形态进行修整,同时清除压迫孩子脊髓的病变组织,把修整好的母体骨植进孩子椎体,为确保植骨不会移位,并进行内固定,给它创造一个稳定的愈合环境。经过医护人员3个多小时的通力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图。
“经胸腔达胸椎侧前方进行病灶清除,解除病灶组织对脊髓的压迫,植骨重建受损胸椎加内固定,这是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核心技术,”张强主任透露,脊柱结核的诊疗也是医院优势,目前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术后半个月母女俩康复出院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于骨结核患者而言,术后的早期康复和功能锻炼尤其重要。
骨科专科护士每天专业指导患儿和患儿妈妈功能锻炼。
护士每天都要轮流为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包括轴线翻身、直腿抬高运动、踝泵运动,防治并发症的发生,督促患儿和家属每日正确按时服药,指导小羽给孩子正确佩戴支具和营养支持等疗法。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康复,小羽的伤口愈合良好,女儿的下肢活动功能也逐步恢复,很快孩子就能下床了,扶着床栏慢慢行走。不到半个月,母女俩就康复出院了。
术后半个月母女顺利出院。
“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一直陪伴着她,孩子的乐观、坚强也感染着我。”如今小羽母女仍每个月回院复查,全家对手术后恢复效果都很满意,菲菲术后继续巩固抗结核治疗。张强主任表示,经过一定时间的巩固治疗,随着孩子病情持续好转并趋稳定,可逐步停用抗结核药物。
希望菲菲一直乐观、坚强下去。
专家表示,相对成人,儿童脊柱结核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感染后出现的椎体脓肿、塌陷、畸形、扩散、压迫脊髓等会进行性加重,有致残截瘫的高风险,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找对医院和最强专科团队是关键。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景世来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