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脏康复的前期介入和后续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生活行为方式五大处方的介入,能够减少心梗患者手术治疗后25%-45%的死亡风险。而这一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将通过心脏康复医联体的形式,从网顶医院向基层医院普及。
7月3日上午,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阳江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疗单位成立心脏康复医联体。省医将帮助9家成员单位建设心脏康复专科,携手构建心血管疾病上下转诊机制:在省医治疗后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可转至成员单位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及随诊;而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不需到广州,便能享受到省医专家会诊指导治疗与康复以及优先转诊住院等便利。
通过系统的心脏康复
不少患者能回归到手术前的状态
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研所心脏康复科主任郭兰介绍,一直以来,重视手术、药物治疗而轻视康复训练在许多专科领域都普遍存在。而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心脏康复也常常被忽视。
“实际上,通过系统的心脏康复,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反复入院,增加患者远期生存。甚至能帮助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广东省心研所所长陈寄梅教授表示。
“省医的心脏康复工作开始于1989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展心脏康复工作的医院,是中国康复医学会、卫健委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基地,有很好的培训体系,也可以为成员单位培养心脏康复专科人才,从技术到管理方法全面培训。让他们回去后能真正做起心脏康复工作,为一方百姓谋福利。”
郭兰表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3.3亿,广东省人民医院每年为省内及周边省份数万名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治疗,但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短时间内并未恢复到理想状态,还需接受一段时间的心脏康复治疗,例如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与心脏移植患者,若滞留在省医将造成“压床”现象,而回家康复则容易错失最佳康复时机。最好的解决方案则是回当地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心脏康复次数越多
干预效果越好
据介绍,心脏康复以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生活方式改变(戒烟、睡眠等)为核心,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管理,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促进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再次入院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心脏相关死亡的风险。
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促进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强冠脉血管调节能力、冠脉再通、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增强心肺耐力;降低疾病再发率和死亡率,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至最佳,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残疾、回归社会。
心脏康复是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或其他心脏病治疗中得到更好的恢复,能安全而有效地克服心脏病带来的一些并发症,降低心脏病恶化的危险,帮助患者恢复到发病前的社会工作生活,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系统、科学的心脏康复能够让心血管病患者获益。“相关研究提示,心脏康复门诊的次数,直接和患者的预后、远期生存紧密相关。”郭兰表示,目前省医心脏康复科正在开展一项心血管患者出院后36次心脏康复的项目。出院患者每周至少看三次门诊,每月12次,坚持三个月,让患者对科学的康复理论有了深刻理解。“从目前项目推进情况来看,患者的依从性非常高,他们自己也能从康复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郭兰透露,随着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为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阳江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等成员单位授予“联合心脏康复中心”铜牌。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医联体已正式成立。省医将通过业务指导、远程会诊、进修培训、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促进成员单位的心脏康复专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作为网顶单位,省医还将帮助成员单位建设心脏康复专科,病人可在省医制定心脏康复方案,而后返回区域内单位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若康复过程中若碰到问题,省医及当地医院还可通过远程会诊共同解决。患者后续的随访及管理亦可在当地进行,做到“把患者留在基层”,充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