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县域金融
调研企业: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如果说江南是大闸蟹之乡,那么深圳能否成为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摇篮?如果分子育种技术发扬光大,那么金枪鱼、鱼子酱今后能否成为百姓餐桌物美价廉的家常菜?在华大海洋董事长徐军民眼里,一切皆有可能。身为科学家,他对于脚下这颗蔚蓝星球无限憧憬也无比敬畏——海洋生物资源是真正的可再生可循环的绿色发展资源。海洋这座蕴含着庞大资源的宝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在农业GDP微不足道的深圳谈农业科技,不是曲高和寡,也不是特立独行,而是一种前瞻视野,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本期“八大金融”调研团走进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独树一帜的“县域金融”板块,透视金融之城如何以科技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国家战略里映照出一抹蔚蓝底色。
“八大金融”深调研走进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视频→→→
深调研回顾:
企业成长之路
“蟹黄鲤肥”的背后,海洋硬核科技如何助力增产提质
“芝麻大小的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1公斤就有几万只。” 华大海洋董事长徐军民说,借助分子育种的技术,中华绒螯蟹不仅更加鲜美,产量也提高了几成。目前,中华绒螯蟹品种的推广面积超过220万亩,创造了200亿经济产值。
“依旧秋风鱼正肥。”现在,由华大海洋参与创制的国审品种“建鲤2号”保留建鲤原本的各种优良性状,还具有生长速度更快、平均体长更长的特点,可在全国的鲤主养殖区推广。
家常菜背后:基因科技助力海洋生物经济发展
徐军民津津乐道的这些家常菜,是“基因科技助力海洋生物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解,也是他和科研团队们奋斗终身的课题。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华大海洋以种业、药业和海洋健康食品为三大产业板块,对水生生物进行遗传育种与生物活性蛋白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发展。
分子育种,正是海洋生物科研的一个重要壁垒。它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与常规的遗传育种方式不同,水生生物分子育种在于精准选出最好的父本和母本做育种,种苗的免疫力、抗疫力是传统育种的多倍,也减少了人工喂药等诸多干预。
技术革新:从源头保障了食品的美味、营养与安全
那么,海洋生物技术的革新,对于老百姓的菜篮子,有何意义?徐军民一言蔽之:种业的安全,意味着从源头保障了食品的美味、营养与安全。
据记者调研观察,近年来,市民更加关注“菜篮子”的品质和安全。实际上,从2018年起,华大海洋连续被认定成为深圳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圳的菜篮子基地,华大海洋为深圳水产品的高产量提供支持保障,并推动食品质量高标准,助力深圳提升水产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太湖1号”青虾、“鲃优1号”金线鲃……现在,餐桌上的美味物种还在增加。蟹黄鲤肥,正是来自硬核科技的天作之美。从增产增收到高品质,再到高安全标准,科学家们以科研创新与科技转化,描绘了“深圳海洋经济”的蔚蓝前景。
金融之手呵护
缺乏农业禀赋的深圳,如何构建乡村振兴“朋友圈”
呵护菜篮子基地,也需要金融之手。对于科学家出身的徐军民来说,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只是农业科技的“一小步”。只有构建从创新研发、生产转化到市场销售、健康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赋能全国更多地区,才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步”,更是深圳“科技立市”的应有之义。
迈开这“一大步”,对于缺乏农业资源禀赋的深圳来说,并不容易。对于华大海洋来说,更是考验重重。
深圳中行为华大海洋授信总量较去年翻番
作为基础科研挂帅的企业,金融便是绕不开的话题。2022年3月,中行深圳市分行为华大海洋提供普惠金融贷款1000万,授信总量较去年翻番,进一步助力其扩大经营规模,科技兴农。
“深圳没有太多土地,我们把科技研发放在深圳,把种苗基地放在江苏镇江、惠州等地。”徐军民说,目前已形成“研-种-养-产-品-融”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把育种、养殖、生产加工等落户全国各地,统一技术、苗种、品牌和标准,引领行业标准制定,并形成乡村振兴的“朋友圈”。
保障基础民生的金融“活水源泉”
徐军民说,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解决了基础研发、产业转化等问题,在未来更有信心把种业复制到全国,发展海洋生物经济。他坦言,“农业发展并不容易,从研发到落地都可能存在风险,但中行看到我们的产业发展前景,认可我们科研方向及潜力,更是支持我们发展乡村振兴事业。”
风雨同舟,一路陪伴。如果说华大海洋是一日三餐的重要“菜篮子”,那么深圳中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就是保障基础民生的“活水源泉”。
聚焦时代命题
农业科技先行先试,深圳金融如何守护“大粮仓”
实际上,在护航大粮仓、保障菜篮子的时代课题面前,一切的探索更有意义。
不论是海洋经济还是种业创新,都是深圳探索农业科技上的微缩影,而深圳金融业也一直在探寻更好的答卷。早在去年,南都联合中行发起“普惠金融赋能之道”调研走访了中农海稻,探究海水稻这个科技新物种如何借助金融赋能,令碱水荒地再现“绿色的奇迹”。近年来,像华大海洋、中农海稻这样的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都获得了深圳金融活水的滋养。
许多农业科技都是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的
“可能大家认为深圳是一个和乡村振兴没有很大关系的城市,而事实上,许多农业科技都是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的。”深圳中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陈晓年如是表示。
这份真知灼见,牵系的是金融重器的责任担当。去年7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审议通过,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以推动种业科技整体进步,稳住农业基本盘。
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持续提升
把视线拉回深圳。不久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深圳方案——《关于金融支持深圳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发布,助力深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具有全国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与食品领先示范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意见》明确至2025年深圳乡村振兴重点区域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持续提升。在支持重点领域方面,聚焦粮食安全、种业安全、海洋渔业发展、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等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源投入。
顶层部署,未雨绸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钱万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深圳在农业科学特别是生物育种方面特色鲜明,如果发起种业振兴行动,建设国家级研究平台,将为我国农业种业提供战略科技支撑,希望深圳将农业科技作为先行示范来推动。
金融观察
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如何传递“融者无域”大局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银行则是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金融如何发挥角色优势,精准发力,同样需要拨响“深圳回音”。
“深圳虽然农业占比很低,但涉农企业众多,很多是农业科技型企业,它们通过技术力量帮助乡村振兴增产增收。”陈晓年解释,深圳中行明确顶层设计,加大了对乡村振兴的资源投入力度,专门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统筹乡村振兴工作,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聚焦重点涉农领域,深圳中行探路有效经验
聚焦深圳重点涉农领域,深圳金融行业同样探路了有效经验。据观察,近年来,深圳中行持续加大对深圳市农业领域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圳品”认证企业,国际食品谷“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
同时,关注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工程相关的涉农企业,如农产品集团、粮食集团等,并在疫情期间加大对保障深港两地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
而依托深圳科技创新优势,该行加大对智慧农企、科技农企、数字农企以及生物育种行业的支持力度,如与深圳农科院开展合作,并给予一批农业科技企业授信支持。
在产品创新方面,深圳中行突破行政区域局限,着眼全国的乡村振兴业务,通过银团贷款、贸易融资、乡村振兴专项债、绿色票据等方式,助力县域企业及脱贫地区建设。
作为“八大金融”的特色板块之一,县域金融由点到面逐步开花。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中行全方位加大乡村振兴领域的资源投入力度,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超125亿。
“农业+科技+金融”交相辉映
数字的背后,传递了国有大行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与担当。据南都湾财社金融调研团观察,从聚焦的深度、扶持的力度到产品设计的灵活度,深圳都可圈可点。此外,超越地域的物理屏障,更是演绎了金融的高度。正如深圳中行相关人士所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我们通过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帮助到全国更多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生机勃勃的时节里,以深圳为原点,“农业+科技+金融”的交相辉映,愈发奏响乡村振兴的新生韵律。
主笔: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视频:陈嘉欣 邓嘉俊 徐思涵 刘正方
视觉:刘思 蓝伟灿
编辑:李斌,李颖1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湾区金融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