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华大学法学院官网消息,7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法学院全院大会暨行政班子换届宣布会召开,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许庆红宣布任命周光权为法学院院长,申卫星不再担任法学院院长职务。
南都记者了解到,周光权现任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周光权曾挂职担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对司法实践有着独到理解,他试图打破刑法教义学桎梏,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藩篱。
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周光权频频就刑法实践中的痛点问题发声、建言献策。他曾表示,“刑法学者应保持理论上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的精神,保留学者的本色。”
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周光权频频就刑法实践中的痛点问题发声、建言献策。 新华社发
法学院的“老员工”和“新班长”
7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法学院全院大会暨行政班子换届宣布会召开。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许庆红宣读了干部任免决定,宣布任命周光权为法学院院长,任命程啸、高丝敏、龙俊为法学院副院长;申卫星不再担任法学院院长职务,聂鑫不再担任法学院副院长职务。
作为新任院长的周光权在发言中表示,他作为法学院的“老员工”和“新班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表示,今后法学院领导班子要加强团结合作,行政班子和党委班子要加强沟通、互相配合;要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要在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力,打造优秀的学术期刊,重视国内外合作交流;要优化完善招生考试、毕业答辩等工作细节,进一步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人才培养和法学院科研战略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法学院。
申卫星代表上届行政班子发言。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法学院先后担任副书记、副院长、院长的17年工作历程,对学校上级组织的信任及培养表示感谢,对学院历届班子成员的工作以及全院师生的支持表示感激,对新一届行政班子的顺利就任表示祝贺。同时他也表示,将全力配合支持新一届班子的工作,相信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新班子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法学院将越办越好。
打破刑法教义学桎梏,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藩篱
公开履历显示,周光权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陈兴良教授学习刑法学,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加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挂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2018年3月至今,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法学教学20多年间,周光权潜精研思,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1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推动了我国刑法学的发展。
周光权曾挂职担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对司法实践有着独到理解,他试图打破刑法教义学桎梏,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藩篱。
在《刑法公开课》一书中,周光权对“基层实务扫黑扩大化和凑数现象”有专门的反思和批判,“司法高层一再表明,扫黑除恶过程中对真是黑社会的,一个不放过;如果不是真的黑社会,一个不凑数。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司法实务中的错案就会减少。但是在基层的实务当中,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打黑扫黑扩大化和凑数的现象。”周光权说。
此外,周光权还在上述专著中对正当防卫辩护难、正当防卫认定的司法偏差,特别是死者为大的司法观念,以及司法上的不敢担当,不敢正确适用刑法第20条等问题有所批评。
值得一提的是,周光权还多次被聘为最高法、最高检的“特邀咨询员”,并受邀参加“两高“座谈会。2017年2月17日,最高检召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的意见。座谈会上,周光权建议检察机关深入分析近年来发生的冤错案件,进一步健全防范冤假错案的长效机制,努力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曾建议提高醉驾入刑门槛、遏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犯罪
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周光权频频就刑法实践中的痛点问题发声、建言献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贩卖假口罩、暴力抗拒防疫检查、谎称感染病毒编造谣言等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也引起了周光权的关注。他发现,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未能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突破法律“从重”“从严”“从快”:有的地方为追求“首案”,将从立案到判决的时间缩短为3小时。
周光权就此呼吁,司法需要在程序中发现真相,正常的时间消耗、听取控辩双方意见必不可省,才能保证不出错或尽量少出错。此外,司法程序也不能过于追求效率,必须要考虑公正,而且要在公正和效率间取得某种平衡。
自2019年起,“醉驾”已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的“第一犯罪”,醉驾一律入刑后带来的高犯罪率等问题也引发广泛探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光权就此呼吁,应当适度提高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入罪门槛,因醉酒导致被告人无法安全驾驶的,才构成犯罪,从而减少犯罪发生率。他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醉驾成为刑事追诉的第一犯罪对于国家、社会和醉驾者来说,都是特别巨大的损失,值得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光权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谈如何遏制人脸识别技术滥用问题。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落地的同时,非法获取、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数据及关联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发放及催收贷款等犯罪高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光权呼吁从宣传教育、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法律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有效遏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犯罪。
“刑法学者应保持理论上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的精神,保留学者的本色。”周光权说。
文:刘嫚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