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露天交流会,围绕老城更新外国记者与社区居民摆起龙门阵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4-24 19:45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意为如理念志趣相合,即便隔着高山大海也不会感到遥远。

4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媒体采访活动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代表来到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喝起“坝坝茶”,摆起“龙门阵”。

图片

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代表来到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摆起“龙门阵”。

黄葛树下设“龙门阵”、品坝坝茶

当日,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主村一周年,他在视察时特别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这场位于黄葛树下的露天交流会上,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走上政党舞台,分享了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老旧的城市社区民主村如何蜕变的经历。

故事分享者中,有来自社区的七旬老人、亦有新一代的年轻人代表。交流会还特别留出足够时间,让外国党媒记者和国内媒体记者直接同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对话交流,有犀利提问,亦有坦诚作答。

一杯清茶、一把竹椅、一张方桌,外国党媒记者和国内媒体记者围桌而坐,品茶畅聊,重庆人用最地道、热情的待客方式,招待四方来宾。

察时局关注到,这场颇具人情味和重庆特色的露天交流会,地点就选在民主村时代广场商圈下民主广场,开场前下起了小雨,主办方还腾出搭起的挡雨棚下的位置,供围观群众避雨。

图片

重庆人用最地道、热情的待客方式,招待四方来宾。

社区居民讲述民主村蜕变

台上,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走上政党舞台,分享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老旧的民主村如何蜕变的故事。

今年76岁的陈代蓉是一名建设厂的退休职工,在民主村生活了50多年,也亲眼见证了民主村的改变。民主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有近万居民,曾经的民主村房子破败,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常态。

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24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2021年,重庆纳入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民主村是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项目之一,陈代蓉也盼来了社区改造。她回忆,“推土机进场了,像蜘蛛网一样的电线下地了,铁皮房被拆除了,头上是干净的蓝天,脚下是平整的路砖,道路两旁的树枝也发芽了,社区食堂我们老者一日三餐都可以就餐,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作为一名老年人,陈代蓉对看病问题很是关注。改造中,民主存的社区医院增设了中医馆、推拿、牙科,社区医生和居民签约,一个电话,医生10分钟就能上门,看病拿药、输液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帮着解决,她也相信,在政府改造治理和基层科学管理之下,民主村的明天会更好。

察时局注意到,这场交流会现场,故事分享者除社区七旬老人之外,亦有新一代的年轻人代表。

周正茂是一角艺术空间创办人,1992年出生在民主村,曾在意大利留学五年多,因为一句“艺术来源于生活”,他归国后回到了最有生活气息的家乡,把自家的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创办了“一角艺术油画空间”。

小店在巷子深处,一开始周围的环境并不适合创办店铺。然而,随着社区改造更新进度的加快,道路平整了,路灯亮了,民主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周正茂的小店也得以受益。不仅有附近的居民,还有来自各地的绘画爱好者,甚至有的朋友会坐上2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店里画画。

如今,如走进民主村社区,你可能会偶遇一场“油画星空夜”展览,或是当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老物件艺术展”。艺术,正在重塑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城市化浪潮之下,民主村的改造为居民提供了精神栖息地,也探索着繁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外媒犀利提问,中方坦诚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交流会不仅设分享环节,还特别安排媒体提问,让外国党媒和主流媒体直接同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对话交流。主持人中联部发言人、信息传播局局长胡兆明全英文串场。

“民主村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否遇到居民的拆迁阻力?现在的民主村社区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来到这个社区?”提问环节,来自马拉维国民出版有限公司网络新闻编辑塞丽娜·谢娜·卡因加抛出两个问题。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和青年代表分别作答。

覃昌德回应称,“大家共同来商量,把我们好的历史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找到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工作方法。”

周正茂则表示,民主村改造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回来看看。胡兆明主动帮记者追问到底民主村哪一方面吸引他回来。周正茂接过话筒解释说,“民主村是我长大的地方,我应该回到这里,这里让我感觉很有生活气息,生活在这里非常安逸,旁边的居民都是我20多年的老邻居,整个生活状态更能激发我对于生活的热爱,去更多地创作。”

交流会现场,还有外媒记者提问:民主村的改造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所谓的“投机倒把”,比如把老的建筑改造后再高价租出去?

面对这一“犀利”提问,覃昌德坦诚作答:民主村从最开初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到后面因为生活条件落后一点。现在经过改造以后,它的公共设施、基础服务等都上了很大的台阶,所以房价或者商业成本肯定会相应增加,但随着改造之后,商贸往来更加频繁,做生意的老板能赚钱,房价稍微高一点是可以接受的。在民主村的改造中,社区完全让市场在交易过程中发挥作用,没有政府任何一点强买强卖,现在看来经过改造之后,老百姓资产性的收入是增加了,交易更加活跃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没有政府强买强卖,是完全尊重市场法则,这点请大家放心。

又有记者追问:刚才书记提到共同商量,改造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共同商量花的时间要多长才能达到一个结论?如果没有结论的话,最后是谁拍板?

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坦率回应,讲述了令她印象深刻的“危墙拆除”问题。她介绍,民主村原本改造规划中,2栋和3栋之间有条路要修建,建成一条车行道,这就需要拆除中间1.8米的围墙,也是座危墙。

但围墙怎么拆,路怎么修,居民之间有不小的分歧,有的居民反对拆,找了伍成莉10余次了。最终,社区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把设计师、施工方无数次请到现场查勘,评估通路的利弊,之后社区还挨家挨户去收集意见,经过投票,最终按少数服从多数,绝大部分人认为危墙应该拆掉,修栏杆,消除安全隐患,但如果设车道会影响居民生活,于是规划得以调整,由车道改为人行道,围墙拆除改为栏杆。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重庆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