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67岁的潘得孝用这句话作为开头,介绍着自己的传家宝——远洋渔轮船长适任证书及先进生产工作者证书。他所说的“至千里”,指的是去过太平洋、印度洋与大西洋。而何以至千里?传家宝印证着他曾经的多重身份:普通船员、二副、大副、近海船长、远洋船长。
潘得孝的这些传家宝现由女儿潘淑凤保管。潘淑凤回忆道,父亲初次远洋时,自己年仅8岁,在她眼里就是个两年见一面的“陌生人”。“爸爸只有休整时才回广州,一般就待几个月。家里多了个‘陌生人’,我还得叫他‘爸爸’。一开始会感到奇怪,但因为年纪小,我也很快就和他熟悉起来了。”
潘得孝海耕20多年,年轻时能陪伴妻儿的时间不长,但潘淑凤始终记得父亲的一句告诫: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喊口号,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做好。
潘得孝的远洋渔轮船长适任证书。
传家宝档案
主人:67岁的潘得孝,曾任远洋船长
“老物件”:远洋渔轮船长适任证书及先进生产工作者证书
最年轻的船长 扬帆远征大海
潘得孝踏实干事的作风与这段航海经历密切相关。起初只有小学学历的潘得孝,因为大海改变了命运,也因此吃过很多苦头。
时间轴拨回至20世纪70年代,作为知青在海南上山下乡的潘得孝一边干农活一边买书自学,后被所在生产大队推荐到广东省水产学校就读海洋捕捞专业。1976年,潘得孝迎来了中等专业技术院校复学后第二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季,从中专毕业,属海南保送的知青学员。
遵循“从哪来到哪去”的原则,潘得孝被分配到地处海南岛西海岸之滨的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成为一名“战天斗海”的大海捕鱼人,从普通船员做起,开启了二十多年的海耕生涯。
300吨钢壳渔轮是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现代化底拖网渔轮,海上作业时长十五天左右,与潘得孝同期毕业分配的几位同学全都被安排登上此类渔轮工作。“海上无风三尺浪,大风来时浪滔天”,潘得孝向南都记者回忆道,第一个出海航次便让他领略了大海的威力。在风浪的作用下,船舶大幅摇摆,人无法在船上站立和行走,几个大浪下来,浑身散了架似的。但几个航次后,他慢慢适应了,遇到五级风浪也能抗住。工作之余,他会向大副学习网具制作、修补技术,向船长学习测天体定位技术和航海,从理论进入实操。
潘得孝年轻时的航海照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时年32岁的潘得孝考取同等吨位的近海船长适任证书,并被聘任为船长,开始独立指挥船舶航行和捕鱼,他是单位最年轻的船长,也是历年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国家倡导发展远洋渔业后,潘得孝又考取了500吨以下级远洋渔轮船长适任证书,作为船队后备船长,兼任“粤远渔1号”船大副。
最踏实的爸爸 积跬步至千里
在潘淑凤的印象里,很多人提到航海都会说是“追逐星辰大海”。但对父亲而言,他更乐于向他人分享自己普通却充实的每一天。
“1990年,我曾到达几内亚湾,这里是天然的良好渔场,我将在这里初次尝试悬臂底拖网作业,即一船拖两张网。开始时出了一些事故,我在摸索中前进,慢慢地终于理顺上手。日捕章鱼,夜捕大虾,产量节节上升。”潘得孝曾这么记录自己的航海经历。
潘得孝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证书。
潘得孝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证书。
从知青到船长,潘得孝的每一步都行稳致远,20多年海耕的经历让他在女儿面前树立起了踏实干事、自强不息的父亲形象。
“从我上学起,爸爸就从未要求我必须达到什么远大目标。他会引导我给每一学科设置一个短期目标,明确下一次考试达到的程度。一门学科、一个阶段,逐一突破。得益于此,我的整个学习生涯都走得比较顺畅。这也让我深刻领会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真正含义。”如今从事税务相关工作的潘淑凤,在单位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税务工作先进个人”。
“现在,踏实干事已经成了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潘淑凤说,这样的家风家训已传到下一代。在教育儿女时,潘淑凤不会只盯着考试分数,而会细致地检查当天的学习进度,并对症辅导。
如今,潘得孝工作生涯中具有里程意义的这些证书被他们一家视作“传家宝”。潘淑凤告诉南都记者,她希望借“岭南好家风”传家宝征集活动分享父亲的航海经历,告诉年轻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人,不会被岁月辜负。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钱泳君 周晓丹 特约撰稿 竹子
受访者供图
编辑:莫郅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
【专题】传承岭南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