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粮票大量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生于1947年的张友建便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
张友建家里有一本收藏多年的相册,相册里夹着泛黄的粮本和几张粮票。他特意保存下来以教育后辈:不要忘记这段粮食紧缺、物资匮乏的岁月。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会珍惜。
如今,张友建的儿媳李芳芳将粮本和粮票视为“传家宝”。深烙进一代人记忆中的“票证时代”早已落幕,但这些粮本和粮票承载着张家勤俭节约、勤劳朴素的家风,被他们珍藏了下来。
李芳芳家收藏的粮本。
传家宝档案
“老物件”:粮本、粮票
简介:粮本来自1992年,写着“粮食计划13.5公斤”,这是当时张家五口人一个月的粮食量。
传宝人说:在那个年代,我们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粮票比现金还珍贵。把它作为传家宝,是想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都不能忘记“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的警示。
告诫后代要珍惜粮食
“爷爷家里有一本相册,里面放着好多有纪念价值的东西。翻开相册,几张五彩斑斓的纸票‘跳’进我眼里。爸爸告诉我这是粮票,在那个年代比现金还珍贵,要上交粮票才能吃上饭。”10岁的张继之向征集活动写下这段话,讲述“传家宝”的故事。
李芳芳家收藏的各类粮票。
1953年,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起,各种粮食票证大量进入社会。直至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落幕。
李芳芳得到公公张友建的粮本那年,已是“票证时代”的末期,粮本上印着“广州市荔湾区居民粮油供应证(1992-1993),每月粮食计划13.5公斤”。她向记者回忆道,当时城镇居民每户人家都有一本粮本,生活物资需按固定标准购买,凭粮本到对应的粮站购买粮食。
“那时候张家有五口人,27斤粮食不够吃,大家得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根本不敢浪费一粒米。”李芳芳告诉记者,公公张友建最早在家里提倡节俭作风。尤其是1968年,张友建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更让他深知粮食的珍贵。1971年回到广州后,他一直保留着粮本,并常拿出来告诫后代要珍惜粮食,把勤俭节约的精神传承下去。
粮本中记录下的内容。
张继之写道,“爸爸说有一次自己贪玩,把要交给学校的粮票弄丢了,奶奶捉着爸爸一顿好打,最后哭着去亲戚家借了粮票才敢回学校。难怪爸爸总叮嘱我要爱惜粮食,在外吃饭奉行‘光盘行动’,没吃完的饭菜要打包回家,原来是因为有这段经历啊!”
下田劳作感受“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张继之在饭桌上经常背诵的古诗,但她对这首诗的理解远不止于会背诵。
舅公张小华退休后在广州从化温泉镇种了一亩稻田,成了张继之的“学习乐园”。去年晚稻成熟时,张继之随父母前往温泉镇,到田里帮舅公收稻、打谷、晒谷、打米。今年7月中旬,张继之又带上同学一起去收割早稻。
李芳芳说,孩子在城区长大,对农活知之甚少,只有亲自体验劳动,了解生产每一粒米都需要经过很多工序,是来之不易的,才会更加珍惜粮食。
张友建和孙女张继之合影。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家里的老旧粮本、各种票证就是这一印证。公公是军人出身,生活十分节俭,夏天的衣服有两三套换着穿就很知足。在公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一家都践行着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军人作风。”李芳芳说,自己在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任语文老师,平日里也会这样教育学生。
李芳芳将自家的家风总结为“勤俭节约、勤劳朴素”。她希望通过展示自家的“传家宝”,把上一代人艰苦朴素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女儿张继之所分享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变好了,我们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紧握这本相册,我一定会把我们家的传家宝、好家风传承下去。”
统筹:南都记者 莫郅骅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竹 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钱泳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莫郅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
【专题】传承岭南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