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方案》后,这个码头火了!三市共建加强区域港口联动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2-08-04 09:21

7月28日,广州港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该码头是全球首个新建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

这是今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正式发布后,粤港澳大湾区新建的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

pic_1192772

该码头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摄影邹卫

建设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南沙方案》中的一大重点任务。创下全球多个“之最”的南沙四期码头投入运行对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有何意义?新机遇下,南沙港不仅要加强与区域港口协同联动,吸引产业要素向南沙聚集,更是要体现一个大港担当,加快提升港口综合枢纽能级,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从设备建造到系统开发都实现了国产化

站在南沙四期码头前沿,岸桥按照信息系统自动发布的指令,精准地抓取船上的集装箱,自动放置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上,IGV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将集装箱运往目的位置,整个生产作业过程行云流水,作业区内却“空无一人”。

历时5年建设的南沙四期码头,从设备建造到系统开发都实现了国产化。

项目具有智慧低碳、经济集约、自主可控、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为自动化码头技术的推广和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贡献了“广州方案”。广州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表示,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项目投入运行后,将与南沙港区集装箱一二三期码头协同联动,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码头集群,提升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承载力,增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南沙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集新一代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零排放,成为港口行业内绿色环保示范项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南沙方案》强调南沙的内联外通,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港科大与广州港的首次合作十分成功,前期我们与广州港、上海振华共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完成了可行性验证和原型样机测试。2021年又投入大量的科研与工程人员,在现场进行大量的优化,全球首次将北斗、视觉和激光融合定位技术应用在智能导引车上,实现了厘米级定位精度,为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运行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倪明选称,港科大(广州)将发挥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充分融入南沙发展和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广州港在项目、人才上的合作。

智能化改造后的码头,节省人力约7成

与现有全自动化码头的比较,南沙四期有哪些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机器人与自主系统领域主任、自动驾驶中心主任刘明介绍,以往的自动化码头采用磁钉导航,通过在码头地面布设磁钉,自动导引车上配置射频天线感应磁钉循迹进行导航,对场地有较高的要求,而国内现有为数不少的老码头,想要选用这项技术的话,相当于要“把地面全部重新翻铺一遍”,工程量巨大。但该方式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高,不利于老旧码头的重新改造和新建码头自动化的发展需求。

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首创“多传感器融合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堆场水平布置侧面装卸+单小车自动化岸桥+低速自动化轨道吊+港区全自动化”的全球新一代智慧码头。

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平布局全自动化码头,具备同时作业4艘大船和16艘驳船的能力,可适应多式联运的作业模式,堆场布局与传统集装箱码头堆场水平布局形式相同,具备新技术大规模复制应用的经济性、实操性,对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以及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观察

近年来,南沙区坚持把南沙港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重要支点,依托南沙三期、四期、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港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建设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南沙方案》中的一大重点任务。随着南沙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投入运行,南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不仅如此,区域港口的竞争也在加速形成。

广州、佛山、中山三市出资建设

珠江西岸贸物进出口贸易能力进一步提升

当下,我国航运业在加快转型升级,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有专家指出,科技赋能是关键。

刘明指出,科技赋能,能削减港口运行成本,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质量,同时探索价值创新领域。发展智慧港口需要依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是大湾区多年来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要求我国航运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智能引领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航运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引领世界航运业、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重要抓手。”

《南沙方案》要求,在港口方面,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作用及海事专业服务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重点在航运物流、水水中转、铁水联运、航运金融、海事服务、邮轮游艇等领域深化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南沙四期由广州、佛山、中山三市国有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基础建设合作的具体措施。广州港南沙港区位于珠江西岸,主要服务于西岸地区贸物进出口贸易。目前南沙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基本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四期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南沙港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和靠泊能力,缓解到港船舶靠泊紧张的现象,缩短船舶在港总停时间,降低货物周转运输费用,保障服务生产企业的持续发展需求。

广、深、珠三大港口集群

进一步形成区域港口竞争新优势

当前,广州港紧抓发展机遇,加快提升港口综合枢纽能级。包括加强与国际班轮联盟和班轮公司合作,抢抓“一带一路”和RCEP发展机遇,积极拓展新航线。广州港的“野心”不仅要把南沙港区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外贸集装箱进出口首选港,还将进一步巩固广州港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单纯依靠码头节点优势,通过装卸服务获得效益增长的模式变得不可持续,不足支撑港口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港口竞争模式正在由运输能力和吞吐量的竞争,转为口岸效率,服务质量,综合物流,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刘明说。

南沙四期工程建成后,南沙港区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2400万标准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届时南沙港区集装箱能力布局将更加完善,整体能力提升促进规模运输的优势凸显,将成为泛珠三角经济腹地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出海大通道。

刘明表示,大湾区航运的智能化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位于大湾区核心地带的珠三角港口集群,是广东省交通强省建设规划中“一核两级”中的核心,其中深圳港、广州港集装箱港口排名分列全球第四、第五名。“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为核心的大湾区港口集群,将进一步形成区域港口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刘明说。

加强与区域港口协同联动

吸引产业要素向南沙聚集

南沙港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不仅有高等级的集装箱深水泊位,同时也利用珠江水系水网的便捷条件,有大量绿色的驳船运输方式。今年随着南沙港铁路的建成投产,也使得南沙港区成为海铁无缝连接的港口码头,未来南沙港区多式联运非常值得期待。

南沙区是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广州港与南沙区合作基础深厚。自2002年启动南沙港建设以来,广州港集团在南沙“从零起步”,到南沙港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综合体量最大、服务功能最全、集疏运条件最好的现代化港区,承载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未来。广州港集团在南沙注册企业共32家,港口主业上市公司落户南沙,在本地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

“十四五”期间,广州港集团将继续加大南沙港投资力度,推动南沙国际通用码头、南沙五期、南沙国际海铁联运码头等规划项目建设,完善陆海双向物流通道,支持南沙建设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综合物流枢纽。发挥广州港与大湾区、粤东西北地区港口合作优势,加强南沙港与区域港口协同联动,吸引产业要素向南沙聚集,支持南沙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摄影:南都记者邹卫

编辑:钟丽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