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张顶级摄影大片,讲述非洲象群的生活及生存现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8-11 11:48

作为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关于大象的文章、书籍和纪录片可能比其他任何野生哺乳动物都多,但它仍是被误解最深的动物之一。如何读懂大象的小动作?和人类共享90%以上基因组的大象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我们又该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大象》将提供一个更加深入了解大象知识的机会。

这一本典藏级非洲大象科普书。书中通过40多名研究人员、动物保护主义者、护林员等多样的视角,讲述了非洲象群的生活和大象的生存现状。书中既展现了大象可爱、智慧的一面,也揭露了大象被残忍杀害、象牙被偷猎的惨状,还有非洲大陆上人们为大象生存和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书中配上了非洲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375张精美震撼的纪实照片,呈现大象的每一帧精彩细节,将为你带来不输BBC野生动物纪录片般的精美体验。

image001.jpg

《最后的大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南非]唐·皮诺克  [南非]科林·贝尔 编;刘洋、张弘兆杰 译

这本书得到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非洲大象保护的英国王室的威廉王子作序推荐。

威廉王子说:“《最后的大象》传达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但为保护非洲大象而努力的人们的信息。它收集了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大量图片,这些图片是了解这些非凡生物的世界窗口。我希望这本书能鼓励我们保持压力,并迅速和有效地采取行动,以保护我们的自然遗产。”

典藏级非洲大象科普书

一书阅尽森林象、沙漠象、草原象、巨型长牙象

这是一本可以像翻杂志一样浏览式阅读的书。只是翻看图片,你几乎能够大致了解非洲大象的全貌,因为这本书包罗了非洲的森林象、草原象、沙漠象,让你领略大象之最。

森林象

森林象的总数为非洲象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目前估计约为 10 万头。森林象社会性很强,并且在母系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密切的家庭纽带。年轻的雄性最早在5岁时离开母亲的群体。即使在永久离开家人之后,它们也会向母亲致意问好。

image003.jpg

image005.jpg

简和它的象群在南非维提阿林波波自然保护区

草原象

目前有 37 个非洲国家有草原象和森林象, 覆盖面积310万平方公里,大多数在非洲南部和东部。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沙漠象

生活在纳米比亚干旱和半干旱西北地区的所谓沙漠象,笼罩着浓浓的神秘色彩。第一次听说古代沙漠城镇廷巴克图和迪延附近生活的马里大象时, 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即使对于最资深的保护主义者来说,这些特别的象群依然是个未解之谜。它们在这个极度干旱国度的存在让人惊讶,它们的生存之道也是迷雾重重。

image015.jpg

image017.jpg

如果你只看图片,会看到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马扎罗雪山,和非洲最大的象——提姆的合影。

image019.jpg

还能欣赏到非常多长牙象的精彩身影,有肯尼亚察沃公园的穆坦达、穆伦波、萨陶。

image021.jpg

穆坦达,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里一只特别优秀的领头母象,60岁时自然死亡。

image023.jpg

穆伦波(美丽一号)是察沃国家公园众多巨型大象之一,每根象牙重达140磅(63.5公斤)。

image025.jpg

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的萨陶。

你能想象吗?这种长牙象的象牙重量有60多公斤重,但现在非洲只有不到40只这样的长牙象。

还有南非的阿多公园里自由快乐生长的小象,这里有很多小象幼崽,隔着书都能感受到它们的欢脱,实在是太可爱了!

image029.jpg

image031.jpg

375张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震撼大片,

呈现大象的每一帧精彩细节

这本书的图片占比非常大,496页包含375张图片。书中高清精美的图片令人惊叹,这些照片美极了,来自顶尖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

为了让国内的读者欣赏大图不打折扣,中文版的比例是1:1还原原版书的,16开大开本呈现大象的每一帧精彩细节。而且本书采用锁线裸背的工艺,让书能够180度平铺,读者就可以无缝欣赏这些震撼大片了。

image033.jpg

双栏排版可减轻阅读负担。105克哑粉纸印刷带来典藏级的翻阅体验,呈现非洲野象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称之为一本书架上的高清纪录片。

本书的重量是1500g,沉甸甸、厚敦敦,当这本书被捧在手上的时候,读者能体会到一种使命感被交付在我们手中。

阅读本书,可以像翻杂志一样浏览式阅读,享受可爱大象的每一帧细节。

本书最后,还为读者展示了各色精美的大象邮票,让你一饱眼福。

image035.png

实用的大象行为学指南,

掌握大象的肢体语言,让你了解大象的喜怒哀乐

如果你还想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大象,我建议你读一读文字。实际上,大象的存在对于环境有着诸多积极影响。

雨季结束以后,河床干涸。大象用大脚和灵活的鼻子挖水井,它们饮用后离开,其他野生动物可以饮用水井里的水。

image037.png

开采富含营养的土壤可以促使水洞的形成。

大象只有一个巨大的胃和简单的消化系统,所以新鲜的大象粪便中有些植物仍然完好无损。其他生物可以扒开大象粪便寻找食物或从中获得矿物质。大象不能完全消化食物,这对许多动物来说是一种奖励。

image039.png

雄性狒狒在吃从新鲜的大象粪便中找到的未被嚼碎的种子

由于体型、寿命和智力优势,大象成了灌木丛的主要道路建设者。它们建造了一条条连接觅食地和水洞以及河流的U型道路,这些道路也供其他野生动物使用。徒步者沿着大象路径行走,也是最容易最为省力的旅行方式了。

image041.png

大象路径是非洲的第一条道路

通过文字,你还会了解到,大象与我们人类共享90%以上的基因。

象群的社会化属性非常高,里面有一个大家长一样的老象,这头象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它会教育象群里脾气暴躁的象,还会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任家长。

它完全拥有我们人类的情绪,所以它们会高兴、调皮,闲下来也喜欢挖挖水坑、撞撞大树消遣自己,同样的它们也会忧虑、抑郁。

这本书正文结束后,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大象行为学指南。

比如大象摇头,就是发出威胁信号。大象卷起鼻子,就是代表它忧虑、不知所措。大象还会伪装进食,用鼻子卷着树枝,但是没有真的吃进去,伪装进食是在暗中观察,监视事态的发展。

大象是一种智慧、有情感的生物,不喜欢受到惊扰。它们有像人类一样不容侵犯的个人空间。为了自身安全,了解它们的肢体语言是很重要的,必须牢牢记住有关它们的常识。

展示了非洲大象的现状、困境和未来,

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的经验。

这本书资料翔实,对于非洲各地大象的现存数量、生存状况、偷猎途径、保护策略等都有详细叙述,专业扎实。

书中呈现了象牙偷猎和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现状。因为人类对象牙的痴迷,导致非洲偷猎猖獗、大象危在旦夕。

image043.png

非洲公园管理员没收的偷猎者的步枪、齿夹和木炭。

由2016年大象无国界组织的草原象普查结果表明,在非洲,每月、每周、每天、每15分钟就有一只大象被偷猎。大象的数量正在锐减,它们可能会灭绝。

20世纪60年代,一些非洲国家的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觉得有必要筛杀大象,理由居然是认为这个国家有“太多的大象”。进行筛杀的主要国家是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和乌干达。1960~1990年,单是津巴布韦国家公园全部捕杀的大象就达到了近十万只。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是,在如今剩下的非洲象群中,有一个奇怪又明显的现象,大象正在逐渐失去“大象特性”。大根象牙基因正在消失,迅速被小根象牙基因所取代,甚至是无牙基因所取代。大象的象牙有许多基本生活作用,可以从书上取下树皮,挖出树根,把困在烂泥里的幼儿捞起,掘地取水,进行防御,公象也用象牙来争夺母象。虽然无牙象也可以生存,但它们基本上是残疾的,它们失去了很多“大象特性。”这是人为的、非自然的选择。

读完这些,你很难不会为大象的凄惨命运而感到揪心。

image047.png

这只大象是偷猎的受害者,它的鼻子上紧紧地缠着一个金属丝圈。人们找到并射中这只受伤的动物,当局在金属丝圈割断鼻子之前把它取了下来。大象有了这种经历后,当人类接近它时,它就会攻击人。

如果你细读这本书的话,也会收获很多感动。你会看到为大象事业努力的人,特别是那些每天为了保护大象而冒着生命危险的人,尤其是野外管理员和反偷猎小组,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些伟大、优雅和迷人的动物。

image049.jpg

书中也讲述了大象得到保护之后的一片蓝图。这本书不是只喊喊口号说“保护大象,保护动物!”而是真的很认真严谨地告诉你非洲大陆的那些人们是怎么做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象冲突的解决。非洲象不同于亚洲象的温顺个性,它们野性十足,很难被驯化,而且破坏力极强。没有保护区的时候,野象常常破坏农民的庄稼,甚至直接攻击人类、杀死人类。这样也造成了当地人对大象的仇视,反过来射杀大象,为偷猎集团行方便。

image051.png

书中讲述当地政府和工作人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种冲突。他们建立了保护区,发展游猎旅游,为当地的村民提供就业,让他们成为护林员、游猎向导,成为反偷猎小组的成员,让他们从游猎旅游经济中获得较好的收入,从身份上获得尊严,再从观念上改变他们,让他们知道只有保护好大象才能让旅游经济发展,他们也能一起富裕。

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正确与大象相处的方法,这些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让我们的动物保护与人类和谐结合到一起。只要人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像大象这样的野生动物能够在自己的世界自由生长,也同样能够与人类和谐相处。

image053.jpg

这本书的译后记中,译者张弘兆杰提到:“非洲的人们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外人强加的秩序下共存,人和大象,也在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不代表我们就能安坐一旁,宽慰自己要相信后人的智慧。也许等不到智慧的后人,非洲的大象就只能留在传说故事和荒野的尸骸里了。行动起来,运用这一代人的智慧,让这些巨兽能够陪伴我们,见证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