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州市天气复杂多变,极端性强,呈现“‘冰’‘火’两重天、干旱洪涝交替、龙卷冰雹频繁来袭、台风距离远但影响重”的特点。广州极端天气为何频发、多发、重发?接下来还将面临哪些天气挑战?
新世纪以来广州首次年内记录两起龙卷事件
8月12日上午,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气象局副局长贾天清总结了今年以来广州极端天气情况。
发布会现场。奥一新闻摄
‘冰’‘火’两重天。2月出现两次持续低温阴雨过程,是2009年以来低温阴雨最严重的年份,其中2月上旬出现200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低温阴雨过程。而3月平均气温为21.7℃,创历史新高;7月则连续25天出现≥35℃的高温天气,创持续时间最长纪录,为195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
干旱洪涝交替。1月全市平均雨量较近十年同期偏少7成;而2月全市平均雨量较近十年同期偏多3倍。开汛时间较常年偏早18天,到目前共出现13轮暴雨过程。龙舟水期间,全市平均雨量较近十年同期偏多近2成;增城派潭镇录得1188.9毫米的最大累积雨量,刷新全市历史最大纪录;期间全市平均雨日26.6天,为历史同期排名第2多。
冰雹龙卷频繁来袭。3月26日越秀、天河、白云、黄埔出现冰雹天气,7月29日番禺出现冰雹天气。6月16日从化区出现龙卷风,7月4日黄埔区、花都区先后出现龙卷风,这是新世纪以来广州首次一年内记录到两起龙卷事件。
台风距离远但影响重。“暹芭”是近20年来登陆广东省最强南海“土”台风,受其影响,广州平均过程累积雨量达150.9毫米,最大单站累积雨量410.3毫米,最大阵风达到32米/秒,出现2次龙卷过程。
预计后汛期广州降雨偏多、台风影响偏重
今年以来,广州极端天气为何频发、多发、重发?据了解,一是由于最近50年全球变暖为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导致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二是2021年秋季开始的拉尼娜事件持续,为今年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三是今年大气环流阶段性异常显著,导致天气形势大起大落。特别是6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高压和伊朗高压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四是不同类型天气系统在广州同步汇合,加强了天气的极端性,冷空气和南支槽输送的暖湿气流汇合引发严重低温阴雨,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对峙、南海夏季风输送的西南暖湿水汽汇合导致广州5月中旬至6月暴雨频发重发。
贾天清表示,预计后汛期广州降雨偏多、台风影响偏重,防汛防台形势严峻。8-9月各区累计雨量可能较10年同期偏多1~3成。影响广州台风可能为3~4个,终台可能出现在10月上中旬。
市民可通过广州天气网查询内涝气象风险等级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愈发严峻的天气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风险增加,已经成为一个新常态。而面对当前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是首要任务。
在内涝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方面,广州市气象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和市应急管理局印发了《广州城镇内涝气象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建立了“广州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针对全市易涝的涵隧立交、地铁、主干道、内巷小区,开展提前1天的暴雨前内涝气象风险评估和提前2-3小时的暴雨中内涝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市民可以通过广州天气网 “影响服务”栏目查询未来3小时每个镇街易涝点的内涝气象风险等级,提前规划出行路线,避免遇到内涝或堵塞的情况。
在龙卷、下击暴流等小尺度致灾天气监测预警方面,继续加密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组网布设,目前基本实现了对广州地区的全面覆盖。
在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效率方面,广州市气象局与移动、联通、电信等合作研发了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预警信息“百米级区域”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应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锁定广州重点风险区域人群,建立风险区域“电子围栏”,实现风险区域内和动态进入风险区域的市民自动触发式发布预警信息,在今年防御“5.10”、“6.22”等暴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思思
编辑:林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