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仔细观看一件文物细节,旁边钻过来好几个小孩,一个大人在旁边解说。大人一说话,几个小孩就跳着搭腔,脑子都要炸了。”上周末,前往上海博物馆观看展览的市民何先生正好遇上带着孩子结伴观展的家庭,将这段经历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议。不少人与何先生感受相同,认为低龄孩子并不适合需要观看门槛的博物馆展览,甚至有人建议“部分展览应限制14岁以下孩子入场”;但也有人认为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控制言行,“只要没有损害展品的过分举动,应适当容忍”。
暑假进入倒计时,博物馆的“熊孩子”这一老大难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孩子们在场馆里追逐、喧哗、触碰展品,这些都是被人诟病的问题,甚至近年来还有不少“熊孩子”破坏展品的案例。例如,2020年5月,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件展品玻璃城堡就因两个小孩翻越展区围栏追逐玩闹时撞到展柜导致损坏。今年1月,湖北武汉一私人博物馆的文物被参加校外冬令营的孩子失手打碎而引发争议。
博物馆内的“熊孩子”作为,既影响了其他参观者,还可能造成展览甚至文物的损害,自然是不应当。但要解决这个问题,靠拒绝孩子进场,或是要求其他参观者一味容忍,都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部分展览应限制14岁以下孩子入场”已经被引申为博物馆应该设置年龄限制,这是一个略带离谱甚至可以说完全违背博物馆公共属性的想法。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前提,它的公共属性并不只局限于成人,而是所有人,自然也包括孩子。当然,确实有一些展览不适合儿童观看,但这是因为内容本身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情况也很少会出现在公共博物馆中。如果仅仅因为认为展览内容艰深就把孩子拒之门外,这也是来自于想当然和对博物馆公共属性的误解。
博物馆当然不应该设置年龄门槛拒绝孩子进入,但确保孩子在馆内参观时遵守规则,却是家长和博物馆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首先,家长应当意识到,博物馆是参观的地方,任何参观者都应该遵守规则。带孩子进博物馆,向孩子解释进馆规则、在孩子试图大声讲话或触碰文物时阻止、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将其带离,都是家长应当承担的责任,这既是对其他参观者和博物馆展览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如果孩子非要在场馆里搞破坏、追逐打闹,而家长束手无策,或者认为理所当然。那么,则需要对平日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
其次,博物馆也应当在管理和布展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革新。布展不只有一种方式,有的展品适合做互动,有的展品需要在严格的灯光和封闭环境内保护,博物馆也应当因物制宜,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动机制,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展品。
博物馆中“熊孩子”破坏展览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能以“物理隔离”的方式,设置年龄限制只会将“熊孩子”和博物馆的公共属性一起扔掉。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