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9月18日,通草新颜——颜康平通草画作品展在吾易居文创空间举行。开幕当天,颜康平带来了“外销通草画绘制初探”讲座分享。
通草画亦称“蓪画”,为十八、十九世纪时,基于广州“一口通商”等历史背景下,绘制于通草纸上的一种外销画,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颜康平就画展的机会,从美术史的角度谈及通草画的发展历程和工艺特征。
颜康平
通草画为什么这么小?
为什么通草画一般比较小呢?颜康平介绍:“通草纸取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是将通脱木茎髓纵向剖削而成。由于工艺独特,操作难度大,往往受限于剖纸师傅的经验以及剖纸刀长度,因而通草纸面积较小。”
通草画,是基于十八、十九世纪在“欧洲中国风” “广州一口通商”等历史背景下,广州十三行的民间画匠为迎合外国客商的趣味而绘制的一种外销画。通草画以通草纸为材料,以中国工笔画技法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的明暗、透视等绘画技巧,精心彩绘广州口岸风情以及岭南地区的各色人物、花鸟虫鱼、 社会百态以及习俗节庆。
颜康平表示,通草画的技法贯通中西,融汇了中西方各自的绘画语言,内容主要呈现中国的风土人情,在中国本地被称为西洋画,可在欧洲则被称为中国画。基于通草纸本身的材质特性,以及绘制技法,使通草画在特定的光线角度下,呈现出如绣品一样的纹理质感,具有一种超越平面的立体感。作为贸易品的通草画,在呈现一定写实性的同时,更为突出装饰性。
他认为,这些通草画充分展现了广州“千年商都”的独特文化魅力,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清末的社会生活史、对外商贸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通草画《利通四海》
通草画如何绘制?
随后,颜康平介绍了通草画的绘制过程,主要分为绘制线稿和画稿着色两个步骤。
他表示,绘制线稿有“过稿法”和“印刷法”两类工艺。“过稿法”为将通草纸覆于白描稿上,以勾线笔沾取淡墨绘制。此法主要依靠画匠的手工,生产效率不及“印刷法”,但是可以以此法将已有的图案作为绘图元素重新排列组合,组成更多样的新图样。 “印刷法”利用木版印刷技术,进行线稿的批量绘制。根据画稿雕制木版,在版上涂墨后将通 草纸覆上,以工具在纸面均匀施力刮刷。使木版图案清晰印于通草纸上,将通草纸翻转,利用印刷面透出的线条进行下一步绘涂,或根据需要,适当加深部分线条。
从现存作品看,通草画包含通草纸本水粉画以及通草纸本水彩画两大类型。根据一些相关研究,19世纪通草画的着色主要以中国传统矿物颜料为主,部分颜色亦应用到西方的化学颜料。画稿着色的工艺主要有“多层染色法”和“背面垫色”两种。“多层染色法”多次染色,通过颜料的逐层堆叠产生质感,并利用明暗塑造体积感。
通草画《大仙庙前红棉》
关于通草画的思考与探索
颜康平认为,通草画作为一种曾经畅销的商品画,其产生与流行具有深远的时代与地域渊源,欧洲对通草画的需求来源于当时西方对中国的陌生与好奇。如今,使得通草画等外销画市场繁荣的历史背景虽已不复存在,可是通草画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在美术史上绕不开的美术史价值使它依旧活跃。
颜康平作为通草画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就通草画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在当今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应尽量探索传承通草画绘制技艺和形式特点。在具体的艺术风格和手法上,应该坚持“以线造型”,即按照中国传统以线条勾勒轮廓;可以运用西方透视、明暗技法,但不应过分追求写实效果;同时应活用“留白”这一中国绘画的空间语言。通草画技法的创新应以通草画的“原生度”为前提,内容选材上要体现岭南地域特色,要根据通草画本身的特征进行创意性的延伸。
通草画《粤海关监督》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张达轩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