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 | 整治电动车非法改装,要从生产源头抓起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2-09-07 21:43
800x600_f5d6ea7f182be0c5.jpg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对电动车提出了严格的标准限制——最高车速不超过25公里/小时、整车重量不超过55公斤、电池电压不超过48伏。

尽管标准清晰明确,但在道路上呼啸而过的“外卖神车”、屡见于媒体报道的改装车交通事故、社交平台上的各种改装教程分享,仍然昭示着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的“疯狂”。电动车非法改装安全隐患巨大,我们拿什么遏制电动车改装乱象?

毋庸讳言,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背后隐藏着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条。因此,要想彻底整治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维护公共安全,必须先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上月发布的《广东省深化电动自行车领域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指出,要强化“源头治理”,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充电器等配件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及配件、未获得强制性认证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行为。

于此而言,从源头进行治理,需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强化生产经销企业主体责任,防止不合规范的电动自行车及配件进入市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某些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虽然出厂产品号称符合新国标,但其预留了解除限速的后门和改装的接口,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市场利益变相地纵容非法改装,这显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有的做法。担起行业的责任,升级技术防范措施,提高非法改装的难度,积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才是企业的人间正道。

此外,也要加强对改装环节的监管,打击为非法改装、拼装、篡改电动自行车提供便利的销售、维修门店,进行改装责任的追查。

从维护公共安全的角度出发,作为消费者,也要不断提高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强安全出行的意识,自觉抵制非法改装。同时,更要积极举报非法改装行为,共同营造平安有序的交通环境。


南都·奥一新闻评论员 林思思

编辑:管玉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