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陈卓睿 通讯员 周珍丹 王天巍 小小海鲈,也有自己专属的“天气预报”。近日,南都记者从广东省气象局获悉,“海鲈天气预报”在珠海斗门已经服务当地的白蕉海鲈养殖户一段时间,不仅为科学养殖海鲈提供气象保障,还进一步提升广东气象部门开发气象服务应用场景的能力。
珠海市斗门区气象局象服务团队技术人员到河口所海鲈养殖基地巡检水质监测设备 (周珍丹 摄)
白蕉海鲈出自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是广东的特色水产品种,也是中国第二大海水养殖鱼类。2021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3.2万亩,年产量达12.31万吨,占全国海鲈总产量六成以上,中国人餐桌上每10条海鲈鱼,就有6条产自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
据了解,这种味道鲜美的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常常面临水体缺氧的问题。如遭遇水体溶氧量偏低,海鲈会出现缺氧浮头现象,轻者会影响海鲈的正常生长、摄食,严重时则会造成大量死亡。
有经验的养殖户总结出,水体缺氧往往发生在季节转换、风向转变、气压突变等天气条件明显变化的前后。如何能够精确预测影响海鲈的天气,考验着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水平。
为了让气象服务更好服务于当地海鲈养殖户,斗门区气象局自2021年5月起派出专业气象服务团队,积极探索白蕉海鲈气象服务新思路。通过对海鲈养殖基地的调查,有关人员初步掌握了清明、白露等关键时间节点,以及高温闷热、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容易触发白蕉海鲈养殖鱼塘水体低溶氧量的发生情况。斗门区气象局在养殖场所周边搭设白蕉海鲈气象服务试验站点,搭建水质监测设备,收集积累白蕉海鲈养殖水质监测基础数据。
珠海市斗门区气象局气象服务团队技术人员了解海鲈养殖情况 (周珍丹 摄)
在具备一定调查和监测数据基础上,斗门区气象部门开始每周定期向白蕉海鲈气象服务试验站点发布海鲈养殖一周天气影响预报,遇到灾害性天气或转折性天气时,提前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提醒养殖户做好防范。如遇养殖户反馈的突发性海鲈缺氧浮头现象时,气象工作人员会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服务,通过对比气象、水质数据分析原因,依据气象要素对水质因子的影响情况,调控水质因子指标达到减少海鲈缺氧浮头现象。
为保障养殖户的利益,当地气象部门还向养殖户普及购买政策性淡水水产(风力指数、气象指数)保险。当风速、气温达到理赔值时,养殖户便能获得赔偿,减少海鲈减产造成的损失。
据悉,斗门区气象部门开展“海鲈天气预报”服务目前已有一年多。不仅从气象角度有效避免了低溶氧量事件发生,还帮助养殖户扛过了“狮子山”“圆规”等台风影响。
在未来,斗门区气象局还将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强对天气机理、气候变化对海鲈养殖的基础研究,深耕海鲈养殖特色气象服务,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
编辑: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