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全国跨学科教育与项目式学习学术研讨会暨2021年度项目式学习优秀项目展评活动落下帷幕,福田区红岭科技中学共荣获一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
据悉,本次活动共收到全国10余个省市1072个项目案例,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2个、二等奖64个、优秀奖946个。福田区红岭科技中学陶禹伯同学的参赛作品“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佩戴口罩人员检测系统”获得全国一等奖,张知恒、麦钊铭、张雨奥一起发明的“大货车快速安全刹车装置”《大货车快速安全刹车装置》获得全国二等奖。
两组获奖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陶禹伯同学发现,疫情期间,公共场所出入口需要设置工作人员检测出入人员是否佩戴口罩,这样效率低、浪费人力资源,并不安全。于是,他开始思索能否将这一工作交由机器人来替代。在老师帮助下,他设计出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佩戴口罩人员检测系统”,该系统可通过图像采集模块捕捉人像,检测人员是否佩戴了口罩。如没有戴口罩,检测系统将发送低电平信号给闸门控制端,闸门将关闭并发出报警信号。闸门还连接了口罩售卖机,可供人们扫码买口罩。陶禹伯介绍说,该系统具备信息储存功能,可根据日期时间查看未佩戴口罩人员,协助流行病的后续调查。他的这项发明创造获得了计算机科学门类的金奖。
“大货车快速安全刹车装置”的发明则与一则新闻有关。张知恒同学看到了一则货车翻车的新闻,且类似事故时有发生。经过分析,他发现,传统大货车只靠鼓刹以及很小的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面积来刹车,可靠性低,而且难以在短距离内刹住车。他将自己的发现与对之的想法和另外两名小伙伴分享后,三个人组成队伍,开始了发明的“征程”。从创意提出、项目设计、编程、工程制作、项目测试到研究报告撰写,三个人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最终,他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货车快速安全刹车装置——在货车模型尾部增加平板刹车闸,通过滑台控制刹车闸的升降。他们还经过实际模拟测试,验证了该装置在高速、低速模式下对货车刹车的有效性。此外,该项作品涉及到了不少“力学”物理知识,而团队3名学生均为初一年级,尚未学习物理,为了这个比赛,他们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学校的校本课程、训练课程,已经提前将物理学到了初二下册的水平。
福田区红岭科技中学学子的科技发明在国内外科创大赛上屡屡获奖,这些成绩的背后与该校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作为福田区科创教育的排头兵,福田区红岭科技中学在2020年专门成立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引进了专职博士作为团队科创教师,全面打造“金字塔式”的全息科技创新课程,课程包含公共课、必修课、校本选修课、训练课、竞赛课,内容涵盖科技创新发明、机器人、科技论文实践活动、编程、无人机等六大类46门课。在新生入学时,学校会组织科技课程宣讲,帮助学生选课。学生也会在必修课《学会创新》领域完成了科学普及。通过校本课程张扬个性、通过训练课以及竞赛课放飞梦想,这是科技中学呵护学生基于问题下无限想象力的方式。
福田教育坚持以科技推动教育现代化,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投入,将AI、物联网、大数据与教学相融合,致力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科创星火”。近年来,福田区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的硬件和软件的整体提升,其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达5000多万元,该校已在高一年级5个班级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探索。2017年8月,福田区将“景秀中学”更名为“福田区科技中学”。三年间,该校在国家、省、市、区级赛事上获奖超过600项。2021年初,福田AI教育大厦动工建设,并落户福田区红岭科技中学,届时,学校将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公开课教室、生命教育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通过智慧化课堂,再度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合作化学习,实现师生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的师生教与学互动的新空间。
采写 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朱晓芳
编辑:罗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