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追阳”,她在流调工作中做“心理安抚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11-22 21:30

“请说出你的抗疫故事”从11月6日起陆续推出。

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疫故事,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邮箱:qpaaqp@126.com  

电话:17788353927(王记者)

微信图片_20221112220422.jpg

第49期

主人公:唯品会流调志愿者陈少娜

时间:11月9日至今

从11月9日开始,陈少娜身上多了几个身份。白天她是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晚上她就打流调电话“追阳”,既是核查受访者信息的“侦探家”,又是安慰隔离人员的“心理安抚师”。同时,在参加志愿者工作时,她还从电话的另一头得到安慰,她说,“与人良性的沟通会让我得到宽慰,我也能够从我的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吸取乐观的能量。所以,希望把这份能量传递给每一个在管控区内、可能心情低落的人。”

微信图片_20221122183915.jpg

晚上7点,流调志愿者陈少娜正在打电话给市民核实相关信息。

以下是她的自述:

既做“侦探家”,又做“心理安抚师”

从10月26日起,我开始居家办公。我就职于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偏研究性质,所以基本可以线上办公。第二天,我加入了公司内部的志愿者团队,给楼里的住户派餐、辅助做核酸检测等。11月9日,为响应海珠区政府的流调志愿者招募,我自愿报名。白天我正常上班,晚上7点左右打流调电话。

打电话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核实核酸检测为阳性的人员信息;二是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收集需求并及时反馈;三是安抚情绪不稳定的居民。总结来说,我感觉我们既像“侦探家”,需要不断地核实确认他们的地址,包括周边的标志性建筑;又像“心理安抚师”,遇到焦虑的人,要多倾听和理解。

我们的流调小组一共有32人,分为三个小组,主要负责海珠区鹭江片区的流调工作。每天晚上从志愿者群里领取任务,每人一般会分到10-30个受访者电话,快的话晚上9点能打完,最晚可能要到零点才结束。领到任务后,我们就在自己的手机上登陆“天翼云总机”的平台,通过平台打给受访者,对方手机上显示的号码就是“12320”。

“您好,我是海珠区疫情防控办的工作人员,请问您是XX吗?我这边看到您核酸结果显示异常……”这是我打电话的开场白,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不会着急核实他们的信息,而是先耐心听完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更需要倾诉。我会主动问他们现在状况怎么样?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家里有没有药?然后再和他们说,“我们考虑到您需要帮助,所以要记录下您的地址和诉求,挂电话后我们会第一时间把问题反馈上去,安排解决。您不要太担心,好好休息。”

我自己就住在海珠区凤阳街道,在管控区,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疫情中有人存在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生病的人,会更加不安。所以打流调电话,除了核实信息外,最重要是在于沟通,站在对方立场的上对话,互相安抚。你的一句问候,可能就会给他人传递温暖。

做流调工作时反而被对方安抚

实际上,我碰到大部分的人都比较温柔。前段时间,我和一个阿姨打了12分钟的电话,她说话细声细语的,非常冷静。阿姨提到,她有关注到外面隔离的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医护人员很辛苦,所以很能理解大家的付出。后来阿姨还劝我多买点药备着,在家可以煲一些金银花、菊花、麦冬来喝。当时我很感动,本来是我想安抚她,但反而我得到了安慰。

在我刚做流调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同样是做志愿者的大叔,他被确诊了,正在等待转运隔离。他说,他很久没有见过家人了,儿子是医护工作者,也在一线抗疫。所以他是知道这一次任务的艰难,存在风险,但他还是来了。

我很心疼他,挂完电话后,我内心还有些不平静,感觉到疫情确实是影响到了一些人。希望疫情过去后,像大叔这样的抗疫志愿者,可以被大家记住。

“需要有情绪释放的窗口”

居家的期间,我认为心情的调剂品还蛮多。工作之余,我会健身,有时还会给家人朋友打打电话。我最喜欢和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女打视频电话,但最近她只顾着看电视都不太理我,我还挺伤心。到了周末,我再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每天收拾一下的屋子。我是潮汕人,有喝茶的习惯,所以我也会一层一层地拆茶饼,特别解压。

这也是我在做流调工作时,常向受访者建议的——我们需要有情绪释放的窗口,大家可以多和家人朋友聊天。实际上,在家里不像平时正常上下班,有清晰的工作日或者周末的概念,可能更容易出现休息不好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劳逸结合很重要。

志愿者的工作不分工作日和周末,有时候周末的任务会更多。最近,公司的工作也比较忙,但我觉得很充实。我身边同事的心态也特别好,大家都在乐观抗疫,我也会被他们积极的心态打动。虽然我偶尔会出现休息不好、压力较大的情况,但这都很正常不是吗?我始终相信,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广州也一定会迎来烟火气满满的那一天。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竹

受访者供图

微信图片_20221112225539.jpg




编辑:李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抗疫一线 广州有我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