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边检站志愿者戴丽华、林小冰在为出入境旅客提供服务咨询。
1985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志愿者日”。从第一届“国际志愿者日”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37年。在这37年中,深圳志愿者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最初的19人,发展到如今的351万余人。根据最新数据:深圳的常住人口为1768.2万,也就是说——在深圳平均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志愿者。
薛其坤(图左)出任深圳志愿者学院院长。
多项全国“首创”
1989年,全国第一个正式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诞生。1997年7月,组织认定第一批“五星级志愿者”,率先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2005年3月,组织评选第一届“深圳市百名优秀志愿者”。随后,在全国率先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充分体现城市对志愿者的认可。2007年5月,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义工服务市长奖”,这是深圳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奖项。
丰富的志愿服务让深圳市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今年8月,南宁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陈家煊在来深求职期间,入住了宝安青年驿站。他在驿站里得到了宝安团区委的就业指导,最终顺利找到了工作。9月2日晚,陈家煊看到团区委在青年驿站站友群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集结令,他毫不犹豫报了名,成为一名深圳志愿者。
在351万余名深圳志愿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69.41%。越来越多深圳人愿意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为深圳市的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不论科学家还是企业家,志愿服务事业应该是大家都去做的事情。”前不久,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出任深圳志愿者学院院长一职,更为深圳志愿服务事业增添强劲的“知识引擎”。
“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和商业发达的城市,有一大批人,不分年龄和国籍,投身志愿服务,甚至深入到疫情风险最大的地方,这令人佩服和尊敬,更让人感受到来自人间的大爱。”薛其坤感慨道,“互相帮助和无私付出,是人性中最美的地方。”
深圳志愿者主题摄影展。
他们是勇敢的逆行者
在深圳疫情防控阻击战“围住、捞干、扑灭”不能有丝毫松劲的关头,团深圳市委紧紧围绕防疫中心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和市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第一时间组建青年突击队赶赴各区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今年以来,在团市委“青春战疫”行动统筹部署下,累计组织动员28.9万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立足一线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2万项,参与人次逾280万,服务时长逾1143万小时,有力支援全市上下打赢多轮疫情防控硬仗,持续深化“战疫红”志愿服务品牌。其中,218名外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成为疫情防控温暖洪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安心线路”加快覆盖城市
2021年7月,深圳M457线公交车上,一名男性乘客突然摔倒在走道上。司机陈师傅迅速将车停靠到附近站点查看患者情况,在交警队伍的协助下,陈师傅驾驶公交车,仅用6分钟便将患者送至医院,因及时抢救,患者保住了生命。公交司机具备一定的社会覆盖率,又肩负社会责任和使命,他们可以被吸收为社会应急救援的坚强力量。
早在2018年,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秘书长杨明川和伙伴们就与东部公交联手发起“安心巴士”行动。该项行动通过开设急救培训课程,投放AED急救设备,让一条条“安心线路”加快覆盖城市。如今,在取餐柜、智能售卖机都可以看到AED的身影。
“安心驿站”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社区免费安装,同时开展急救设备和应急救护培训,确保“人人会用,人人敢用”。从试点到全面推广仅1年时间,深圳已安装2000余台AED,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节约市财政投入资金4000余万,并获“深圳市2021年十大民生安全实事”,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
今年4月以来,团深圳市委推出“深圳市志愿者礼遇计划”两批次30项措施,从健康保险、生活消费、公共交通等多个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待举措,让志愿者在深圳“处处受礼遇”。
深入社区深入基层
社区的服务内容与水平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关乎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做好社区工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一步、关键一环。
为此,团深圳市委以“基层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为重要抓手,激活共青团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提出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下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组织“新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其中,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型基层治理体系的重点和亮点。
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积极推进中,志愿服务组织愈来愈扎实地建在社区小区里,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热衷公益、乐于奉献的居民更好提供建设美好家园的平台和途径,成为基层党组织深化基层治理、拓展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载体。
在团深圳市委“新三驾马车”基层治理新模式精神指导下,宝安区福海街道就迅速制定了《福海街道社区志联会建设方案》,由社区党委牵头建设社区志愿者联合会,在桥头社区先行先试,目前桥头社区志联阵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社区志联的带动下,桥头社区今年发展居民群众志愿者1000多名,社区志愿者总数8000多名,占桥头社区常驻人口的10.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4465场次,参与志愿者达2.8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逾6万小时。
建立精准化志愿服务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部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明确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团深圳市委在民生领域广泛建立精准化志愿服务阵地,提升公共服务力量,立足交通疏导、医疗救护、垃圾分类、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19个专业化领域,组建100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以“志愿服务组织为主、市志愿者联合会协调支持、全市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打造深圳“流动文明风景线”,大力营造“满城尽带红马甲”的志愿服务氛围。
据了解,2022年,全市共开展创文志愿服务活动5.5万项,在窗口行业单位、社区、景区景点等领域,补充完善志愿服务站点1185个,在全市67个重点交通路口、62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19个交通枢纽场站、13个文化旅游公共窗口服务点、18个重点地铁口等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近64万人次志愿者参与,为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采写:南都记者 蔡宇晴
图片来源:青春深圳
编辑:柴华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微文明·最美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