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点变诊疗站,提高救治能力总会有办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2-12-18 23:17

“这里的采样亭可以‘看病’啦?”“对,还能配药。”12月17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陆续有居民来到发热诊疗站排队就医。人民日报报道,近日,苏州市姑苏区将部分不再使用的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了“发热诊疗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

无独有偶,安徽芜湖媒体近日披露,芜湖市主城区的镜湖区、三山区、鸠江区、经开区、弋江区目前根据人口分布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在体育场馆、公园等地开设广场(方舱)便民发热门诊。而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正在对方舱医院加紧升级改造,即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

显然,各地的这些动作都是为了提升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当地相关情况,他表示,当感染人数达峰时,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困难时刻”。

这种困难体现在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速度很快,医疗资源供给难以达到正常水平,也体现在门诊发热量的急速增长上。

所谓“困难时刻”,即指城市的医疗资源可能会非常紧缺。一方面,在医护人员普遍感染的情况下,产生了科室停诊、无人看病的现象;另一方面,重症患者急剧攀升,而重症病房不足、医护人员减少,从而导致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不及时。

无论多么努力,医疗资源的供给总是有限,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需求最紧迫的地方,无疑是当下的急务。

审视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紧缺,专家普遍认为,应对奥密克戎,来自患者的恐惧才是医疗资源紧缺发生的必要条件。

当大部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因恐惧涌向医院时,必然出现医院无法给真正需要就诊的病人及时看诊和治疗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假若专业人士能够在基层安抚更多人的情绪,给出指导建议,对缓解医院就诊压力至关重要。

事实证明,通过对核酸采样点、方舱医院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发热门诊接诊能力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仅因为患者对这些场所原本不陌生,升级改造后容易建立信任,也由于这些场所改造前后的性质相近,不乏一些最基础的设施,因此改造起来相对便利。

苏州部分闲置的核酸亭得到再利用、避免了市民前往医院“扎堆”,此举很快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呼吁自己所在地的医疗卫生部门借鉴苏州的做法。

只要有利于化解可能到来的医疗资源紧缺,任何措施都可以大胆尝试。不过,要收到实效,就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进行精细化组织。

人民日报的报道描述,在苏州金阊街道彩香一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设置的发热诊疗站,中心室外,四个采样亭分别挂上了“诊室”“药房”的指示牌,社区全科医生七天轮流坐诊。居民来到这里后,只要通过窗口就能进行病情的诊疗,并可在药房完成配药。从接受全科医生诊疗再到开具处方、完成配药,整个发热诊疗流程10分钟左右可全部完成。市民在发热诊疗站还可以进行医保结算、pos机刷卡。

从报道可以看出,这些诊疗站虽小,但专业性有保障,而且基本功能具备,能应对一般的日常门诊需求。这也是诊疗站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

为可能到来的医疗资源紧缺多想办法多做准备,也不必局限于某一端。

12月17日,四川启动了居民新冠病毒感染问卷调查,希望能够快速评估省内感染情况,这同样是一种未雨绸缪。只有对即将到来的局势有科学评估,进而客观研判,也才能知道当前最缺什么,知道需要从哪一方面加紧努力。

切实帮助分流患者,帮助医疗机构维持运转,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当下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无论如何,办法总比困难多。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