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教授,于12月24日17时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按照张金哲临终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张金哲1920年9月25日出生于天津。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50年在北大医院建立小儿外科。1955年调入北京儿童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外科教授,为小儿外科特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是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首任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协会名誉会长,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理事,太平洋小儿外科学会地区主席,《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顾问,《国际小儿外科杂志》《美国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中国香港及英国皇家学会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泛太平洋小儿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原卫生部劳动模范、技术革命先锋金奖、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等荣誉称号。
张金哲是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一生致力于小儿外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和预防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儿科医学事业,和同道带领中国小儿外科事业从零起步,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国际小儿外科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百岁时仍坚持到医院工作
他心系祖国,曾3次参加抗美援朝,立大功两次。他在初创小儿外科时,以威胁孩子生命的急症,特别是腹部的急症为主。到上世纪60年代他转向难以救治的畸形患儿。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手术风险大、患儿死亡率高的小儿肿瘤。在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儿童肿瘤外科专业,在国内最早开展儿童肿瘤研究,并提出了“无恐无痛 无瘤生存”的目标。正是由于他的开拓和引领,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从一个单一学科科室,发展到拥有普外、急症、肿瘤、新生儿、泌尿、骨科、麻醉等十几个学科,医、教、研、防的成熟医学体系。
他医术精湛,从医70余年,为万名以上儿童操刀手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儿童医院实现小儿阑尾炎30年1.5万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他总结的肠套叠的痉挛学说与应用等经验,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1948年前后,他通过手术治疗将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100%下降到5%。
张金哲医德高尚,一片慈心柔肠为患儿。百岁时他仍坚持到医院工作。他行医70余年,从未收过一次红包。他28年如一日,利用周末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分文不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把科普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出诊时经常从兜里拿出科普小纸条。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编辑: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