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湿地成“候鸟天堂”,白云山成为猛禽迁徙路线补给地和落脚点,中华穿山甲不时出没于粤北山林……近年来,广东省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成效逐步显现。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发改委印发了《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在2025年前着重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近期目标,以及在2035年前实现全省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筑牢夯实,美丽广东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等长期目标。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钟晓青认为,《规划》中的目标较为翔实。同时他建议,在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广东省应利用好北回归线“地带性沙漠中的绿洲”和“先期适应法则保护示范地”等优势资源,建设好具有广东特色的国家公园;同时,对于食物链金字塔楼结构中第四层即大型肉食性动物缺失的问题,应实施“生态补楼”策略,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仍需“生态补楼”填补生态系统空缺
近年来,广东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整体保护,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规划》提及,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目前广东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广东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77个、自然公园984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持续改善,湿地保护率达50.27%。建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6个,保护区数量居全国前列。
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陈玉娇 摄)
在一体化生态修复方面,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顺利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拆旧复垦、“让广东河湖更美”、“五清” 、河湖“清四乱”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万里碧道建设、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和矿山综合整治等生态修复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根据《规划》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广东省造林绿化1912.3万亩,完成拆旧复垦9万亩,茅洲河、练江等重点流域治污实现历史性突破、水质显著好转,全省累计清理河湖“四乱”问题19508宗,基本消除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劣V类国考断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9.5%,修复海岛18个,完成红树林造林和修复4.8万亩,完成碧道建设773千米,修复古驿道重点线路1200多千米,水土保持率达90.12%,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广东的林业和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长期研究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的钟晓青对于广东省目前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给予了肯定。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是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并实施“消灭荒山”、第一个提出森林的“分类经营”、第一个转型“经营木材”到经营“生态效益”的省份。“而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生态学食物链金字塔(楼)原理中的第一楼的植物多样性、第一性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第二楼草食动物、第三楼的一级肉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第二性生产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不过,钟晓青认为,目前广东省目前在生态修复上仍面临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现实中体制上的创新更新,超越自我的挑战。
“食物链金字塔(楼)的一二三楼都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结构,而第四楼的空置问题,即顶级动物、第二级肉食动物的灭绝或缺失问题,就凸现出来。”因此,钟晓青建议,广东省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应重视“生态补楼”,尤其是迎回第四层中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作为旗舰物种及伞护物种,填补生态位空缺。
生态屏障强化与海岸保护重要性显著
结合广东省的地理条件,《规划》也对全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行了相关布局。根据规划要求,广东省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南岭生态屏障,以丘陵浅山、森林为主体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以河口、海湾、滨海湿地、海岛为主体的蓝色海岸带,以及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和珠江三角洲网区等重点流域生态功能区。
在此布局中,南岭生态屏障显得尤为重要。钟晓青表示,广东的地形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北部是东西横亘的南岭山脉。北回归线从中部(肇庆鼎湖山,广州增城南昆山从化太平,河源罗湖山,梅州,汕头市区,南澳岛)穿过。西北到东南是海洋和海岛。因此,南岭是冬季阻挡西北利亚寒流南下的岭南大地的生态屏障,从而保证了岭南四季常青,花果飘香;同时南岭还是西江部分支流和北江、东江的源头,保护源头水则保证了广东的山青和水秀。
此外,《规划》当中还强调了广东省蓝色海岸带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包括加强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海洋蓝碳固碳增汇能力。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高质量完成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任务,推进全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发展红树林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形成“红树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发展示范等措施。
飞抵深圳湾红树林的黑脸琵鹭。(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钟晓青认为,对于广东这一海洋大省而言,“提升海洋蓝碳固碳增汇能力”是结合广东海岸线实际情况的一大举措。“作为热带海洋区域的广东,红树林面积1.06万公顷位居全国首位。而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潮间带,本身是海陆生物多样性集聚的重要区域,也是生态生产力生物量固碳和生产食物双重生态功能的区域,因此保护好广东的蓝色海岸带,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钟晓青说。
国家公园建设中应整合全省多样化自然资源
在《规划》当中,“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多次被提及,而“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也被列为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工程囊括了多项任务,包括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争取设立丹霞山国家公园;构建重要原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网络,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强化主要保护对象及栖息生境的保护恢复,连通生态廊道;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等多项举措。
事实上,打造新时代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品牌,离不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创建。根据现阶段广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显示,全省规划设立自然保护地1073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250处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823处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见规模。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12.56%。
钟晓青表示,国家公园的建设,是国家从体制,制度,法制等层面进行的自然保护的最高形式。而广东在国家公园的建设方面,本身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广东建设国家公园,最重要的独特性垄断性资源是北回归线从全省的几何中心穿过,在肇庆、清远、韶关、广州、河源、梅州、汕头等地有着东西走向的生态峡谷,体现了生态学上的先期适应法则即阿略兴效应。”钟晓青还指出,纵观全球北回归线穿越的地区,绝大部分陆地属于干旱炎热的沙漠性气候地区,而广东所处的岭南地区则是“地带性沙漠中的绿洲”。
钟晓青建议,广东省在建设国家公园时,可以依托广东省“北有南岭,南有海岸”的地理条件,将南岭、珠江河谷、海滨湿地等不同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广东拥有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生态资源的‘地带性沙漠中的绿洲’和‘先期适应法则保护示范地’。这些生态资源优势是国家公园建设当中必须把握的。”
此外,对于《规划》中提出的“提高科学保护和修复水平”的要求,钟晓青表示赞同。他在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广东省在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时,应融合最新理念和专利技术,同时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生态保护需要抵制人类帝国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殖民主义、人类本位主义和人类经济主义,同时应防止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进行建设性破坏以及居高临下的‘施舍性’保护。”
采写:南都记者陈卓睿
编辑: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