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人大代表亮相广东两会“代表通道”,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3-01-14 19:21
750x375_63bc0eb505cfb.jpg

1月14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来自不同领域的9位省人大代表分批走上通道,围绕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绿美广东、乡村振兴等话题,分享感受和认识,提出意见和建议。

黄源浩: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圳要锚定全球领先

2022年以来,深圳着力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提出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实际行动书写“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

作为先行示范区、创新之城,深圳应该如何答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考题?省人大代表、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源浩认为,深圳制造业应将坐标放置至世界版图,锚定“全球领先”。他建议,深圳制造业不但要深度参与到全球市场分工,而且要以高技术制造业集群之势,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进攻,在高价值环节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1-1.jpg

黄源浩。

黄源浩还建议,深圳要打造高端制造业集群,发挥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不断增强制造业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狠抓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作为深圳企业,我们应该担负起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任,助力国家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黄源浩表示。

张书彦:

搭建产研对接桥梁

用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有科技创新的赋能,才能把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省人大代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是支撑关键核心产业技术应用的主引擎。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做大做强,广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举例说,在美丽的东莞松山湖畔,坐落着我国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它是开展前沿学科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先进大型实验平台,运行以来已经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成果。前不久,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和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共同建设的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成功出束,为我国材料与装备制造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要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市场需求深入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张书彦认为,这也是广东用科技创新更好赋能制造业当家的关键。

为此,她建议,依托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成立专属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打造专属领域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搭建产研对接桥梁,有效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

1-2.jpg

张书彦。

余志坚

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架起群众与立法机关的“桥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省人大代表、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看来,基层立法联系点可架起基层群众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的“桥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余志坚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江门市江海区江翠社区有一支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队伍。有一次在讨论《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时候,义务收集员麦棠对征求意见稿第9项条款关于“律师执业期间因为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正在服刑,司法行政机关要收回其执业证书,刑满后予以返还”提出建议,认为对于律师重新执业要求过于宽松。他提出,律师是法律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应该更强,犯了法要恢复职业更要经过严格的考评等程序才可以。他的意见有法理依据、很接地气,省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并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人民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真正能够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立法联系点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架起群众与立法机关沟通的‘桥梁’。”余志坚说。

1-3.JPG

余志坚。

蒋伟楷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发挥广东制造业优势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实体经济为主、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作为制造业企业负责人,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认为,科技攻关,解决关键卡脖子的环节,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进一步发挥广东制造业优势的关键。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更是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主攻手。

从事企业研发和管理工作近30年,蒋伟楷充分认识到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重要性。要实现制造业当家,他带来三方面建议:一是要提高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引领行业发展;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全面合作;三是加强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形成自主品牌,以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1.jpg

蒋伟楷。

侯雪梅

将做科研的认真严谨融入履职过程

持续关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省人大代表,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侯雪梅是连任代表。谈及这五年的履职路,侯雪梅感觉自己从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研究”的科研人,成长为操心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人大代表。“最大的体会就是把做科研的认真、严谨融入到履职全过程,用心学习、用脚调研、用脑建议。”她提交过一条建议,推动了珠海和中山6条跨界道路的打通,这也是她履职来印象最深的事。

珠海和中山唇齿相依,中山坦洲约70%的面积嵌入珠海,每天两地跑通勤的有20多万人,但两市之间的跨界道路却存在一些断头路、断头桥问题,拥堵严重,下雨必迟到。侯雪梅走访了两市的相关职能部门,于2021年提交了“推进珠海中山两市跨界交通的建议”。两年间,10条路打通了6条,推动了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建设。

侯雪梅注意到省人大常委会最近通过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其中明确提出在合作区建设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生物医药一头连着国家大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同时也是合作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侯雪梅表示,作为一名扎根珠海的医药科研人员,她将持续关注合作区的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代表建议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团队一如既往为大湾区医药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2_副本.jpg

侯雪梅。

刘红梅:

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

保障农村居民生命健康

去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提出保健康、防重症,并且实施分级分类收治患者。广东省区域、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粤东西北地区医疗建设较薄弱,多数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基层群众的就医和健康值得关注。

如何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并打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三级联动中,首先要高度重视村医这一群体,他们是农村健康的守门人。”省人大代表,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卫生应急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红梅提出,实现分级诊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村医对病情的初步诊断、评估能力。刘红梅介绍,自2020年开始,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开展了连续3年的广东省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计划,至今共举办了培训班26期,培训基层医生1924人。

此外,刘红梅呼吁,要高度重视畅通转诊渠道,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应及时转诊到上级三甲医院,并且要设立绿色通道;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加强医疗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2-3_副本.jpg

刘红梅。

郑桂林

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

抓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我觉得这是广东乡村大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机遇。”省人大代表,韶关市翁源县得宝家庭农场市场销售、广东绿宝农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桂林表示。

郑桂林2008年返乡创业,先后带领周边500多农户加入种植行列,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期间把闲置的村小学等土地资源以股份的形式与企业共建了“乡村振兴种苗繁育中心”,有效地盘活了镇、村的闲置资产,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子。

扎根农村的这些年,郑桂林深切地体会到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度和卓越成效。他建议,“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一是盘活县镇村三级,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业需求,打造多个具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小中心;二是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1.jpg

郑桂林。

袁湄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业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海洋文化等历史文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场馆覆盖了广大群众,群众参与度空前高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25年,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茂名分队秘书处秘书长、茂名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办公室主任袁湄打造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切身感受到茂名市文化建设的变化。

“俯下身来,多听群众需求,用心用情打造一系列本土特色文化品牌,让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带到群众身边,打通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袁湄说。

对于广东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袁湄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大推动粤西地区“冼夫人”文旅产业和文旅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业,要让外来的群众记得住粤西地域文化,要让归来的游子记得住乡愁。

二是要加大力度创建粤东西北地区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区,促使全省文艺人才队伍“一盘棋”,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艺术精品,让“艺术+非遗+文创产业”走得更远。

3-2.jpg

袁湄。

杨凤玺

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优质的生态、美丽的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据广东省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8.66%,远超全国24.02%的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建设完成了1.1万公里的景观绿道,建成了11个国家森林城市,城乡的宜居品质在不断地提升。人们对绿美广东建设有着更高的期待,广东省绿化品质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来自农业科研一线的代表,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副所长杨凤玺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强化优异资源的创新利用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促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二是建议持续推动绿化造林工作,提高全省的森林、园林等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百姓身边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建设。同时,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强乡村河湖湿地、古树名木等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样板。

三是建议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生态惠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特色经济作物与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优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

3-3.jpg

杨凤玺。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郑雨楠 王美苏

编辑:夏嘉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广东省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